車在山間行,山在云霧中。從浙江杭州市區開車到桐廬縣莪山畬族鄉要兩個多小時,路上森林、峽谷、瀑布等景觀美不勝收。當一排排錯落有致的畬族小樓映入眼簾,記者就到達頗有名氣的“中國畬族第一鄉”了。
藍天下、山峰旁、廣場上,莪山畬族鄉新豐民族村戴家山自然村的畬族群眾邊舞邊唱,鑼、鼓、鈸的打擊節奏悠揚歡快,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拍照留影。
“這是畬族經典的原生態舞蹈《栽竹舞》。”村黨總支書記雷國良說,舞蹈反映了畬族種竹、用竹及造紙過程。
“別看現在村美民富游人多,十幾年前這里還是個閉塞的山坳坳。”雷國良回憶說,以前的戴家山村,由于交通不便沒有產業支撐,年輕人大多外出發展,村莊逐步“空心化”,“只留下畬族夯土老宅30余幢,萬畝竹林也因缺少勞動力而逐漸荒廢。”
如何喚醒沉睡的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老百姓富起來,成為雷國良和村干部們的心頭大事。在雷國良等黨員干部帶領下,村兩委對老房子統一登記、收儲、修繕、流轉。同時,引進高端民宿,以土地等資源折價入股,探索出租金保底、薪金創收、股金分紅“三金模式”。幾年下來,戴家山村煥然一新,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看到家鄉的變化,在外打拼20多年的姚勇生決定返鄉創業。在村里支持下,他湊了100多萬元將老屋翻新,改造出11個房間,打造畬族風格的民宿。
姚勇生的民宿背后有一片竹林,山風拂過,竹林“沙沙”、溪水“嘩嘩”,一派“詩夢田園”的美景。姚勇生還持續深挖莪山畬族鄉土文化,推出特色產品和服務。如今,姚勇生的生意越做越大,一年收入有近70萬元。
截至去年底,戴家山村年均接待游客量10.1萬人次,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44.99萬元。
戴家山的發展只是一個縮影。莪山畬族鄉做深做透農旅融合文章,做實畬鄉文創中心、竹業小鎮、畬鄉畬寨、三維智創農場、藍田精舍、山陰塢鄉村生活藝術村等項目,打造經濟增長支撐點。與此同時,以紅曲酒、黃金粽、黑雞蛋等特色產業為基礎的鄉域品牌建設如火如荼,打響了當地的“金字招牌”。
如今,畬族文化有了更多傳承人。畬族彩帶是當地獨有的“文化符號”。善于編織畬族彩帶的鐘杏秀日前獲得浙江省“女紅巧手”榮譽稱號。她在編織畬族彩帶過程中,既立足傳承創新,又樂于傳播技藝,帶動了眾多婦女就業致富。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畬族彩帶,體驗彩帶編織,感受畬鄉文化。”受母親鐘杏秀影響,“90后”雷蘇文從大城市回到莪山,在畬族彩帶的編織中成就夢想,“不僅收入,在精神上、文化上也要同步奔小康。”(記者 柳文 李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