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晚,一曲“難度王”《哥德堡變奏曲》,在深圳坪山大劇院見證了“王者歸來”,5個多月沒有開音樂會的郎朗,在這里開啟了中國巡演的帷幕。從威斯巴登到深圳坪山,他用30個變奏詮釋了何為技術的奇跡、專注的天才。
8月13日凌晨,郎朗抵達深圳,短暫休整后,便在“郎朗音樂世界”接受了北京青年報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后臺》的獨家專訪,“郎氏脫口秀”顯示出的高情商,讓小小的音樂廳內傳出一片掌聲。
夙愿
“這首曲子我早就想彈,
但一直沒準備好,不敢拿出來”
神一樣存在的《哥德堡變奏曲》,被認為是鋼琴家的轉折點,郎朗選擇在38歲時挑戰它,是需要轉折還是準備好了?
郎朗稱,因為疫情的原因已經有5個月沒舉行音樂會了,手特別癢,已經按捺不住了。“這首曲子早就想彈,而且很小就會彈,但是一直沒準備好,不敢拿出來,疫情讓我終于有時間和精力將它準備好。單從演奏技術上來說,這首曲子不是那么難,難在對它的理解上,畢竟這是一個巴洛克時期的巨型作品,整部演奏完需要90分鐘。”
至于如何理解“巴洛克”音樂,最近三年,郎朗真正沉下心來學習,還專門請教了全世界頂級的演奏巴洛克時期古鋼琴的大師,在德國科隆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訓練,“現在我將這部作品的曲式、模式,包括里面的所有變化音程都搞清楚了,就會很有自信。”
不止于彈,還要有說服力。“這首曲子不像很多肖邦、李斯特或者舒曼的作品,跟著感覺彈就OK了,浪漫派作品很多還是情感的第一反應。但這部作品卻不是,要靠后勁,甚至要在鋼琴上去創造那個時代沒有的音色。所以,沒弄明白之前千萬別彈,否則彈了也很沒面子。”
體悟
“我理解的傳統不是中規中矩,
是要把自己的個性彈進去”
郎朗在他的音樂愿望清單中曾經提到,自己最喜歡的詠嘆調就在這首《哥德堡變奏曲》里,10歲時候他就看到了鋼琴大師古爾德演奏的錄像。“他邊彈邊唱,彈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聲部以及不可思議的連音斷音,還經常是彈反的,有時候甚至把你看到的東西給反過來。你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接受這種處理,會覺得有一點怪,但又很刺激,面對那種處理,我會覺得:誒?巴赫還能這么彈!其實我也想這么彈。因為太中規中矩的版本,會對曲子產生一種倦意。就像我原來聽一些著名的曲子,常常會想:我可不彈。因為聽了太多不好的演奏,有人說是曲子太俗了。其實,不是曲子俗,是彈曲的人俗,曲子本身是偉大的。”
“我比較重傳統,但是我理解的傳統不是中規中矩,是要把自己的個性彈進去。你不能在還沒有把傳統弄清楚的情況下,就開始把自己的特點往里放,這樣很容易混亂情感和風格。所以,我認為的傳統是你必須要找最好、最傳統的老師去學最純的知識,學完以后卻要稍微變化。就如同古爾德的巴赫雖然怪,但他完全是把巴赫的精髓弄得滾瓜爛熟,然后再放進古爾德。否則就會離目標越來越遠,越彈越亂。”郎朗說。
這首《哥德堡變奏曲》原本是巴赫的學生哥德堡為給俄國使臣助眠所彈奏的。郎朗說,他自己試過很多次,想看看聽著這首曲子能不能睡著,“你先是會美美地睡著,然后突然‘砰’一下,你驚醒后一會兒又睡著了,然后睡夢中產生很多幻覺,突然又一下被驚醒……所以,我覺得這個覺即使睡也是特別高級的,會做很多的小夢。這也是我人生中彈得最深刻的作品。”
錄音
“錄制地是巴赫墓地所在地教堂
他竟然就‘在’我旁邊”
9月4日,《哥德堡變奏曲》唱片將在全球發行,曲子的原版CD和黑膠,郎朗都已經拿到并珍藏在家中。他透露,唱片的錄制地就是巴赫墓地所在地的教堂。“巴赫的一生就沒有去過特別遠的地方,從38歲一直到最后的時光,都是在那里度過的。我和巴赫研究所的所長聊了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就是為了來‘熏’那個味兒。所以那天我在圣托馬斯教堂彈的時候,我感覺到我離巴赫非常近。那個地方的音響還保持和原來一樣,雖然有一些裝修,但聲音幾乎還是原樣。演奏剛開始時,旁邊的巴赫墓我根本不敢看,怕看多了彈錯。直到最后那段,我終于看了一下,當時我就哭了,那種感覺說不出來——他竟然就‘在’我旁邊。”
今年3月,郎朗在吉娜的家鄉德國威斯巴登首演了《哥德堡變奏曲》,之后的5個月中,他一直在練習新曲子。“我最近又在重新研究貝多芬,本來在柏林有幾場貝多芬音樂會,因為疫情也去不了了。正好可以趁機再學習,再接受一下貝多芬的情感熏陶。沒事兒就練練肖邦的《瑪祖卡》,我一直想錄這首,肖邦的作品大家都很熟,但《瑪祖卡》還是不太一樣,特別民族,很有意思。可能也是因為年齡的增長,總想彈點兒好玩兒的東西試一試。”
問答
關于在綜藝上秀恩愛:我可沒秀恩愛,是自然流露,不是刻意地秀,從來沒有。
關于胖:應該是拍攝角度的問題,我的脖子可能有點兒粗,練琴練的。很多人見到我真人時都會說,你也不胖啊!
關于婚禮上和吉娜的四手聯彈:未來應該會在舞臺上看到。另外,哥德堡作為巴赫非常喜歡的學生,是以技術著稱的,我自己也正準備錄一首他的作品。(本組文:記者 郭佳 特約記者 倫兵 實習生 佳依達爾 攝影:記者 王曉溪 統籌:滿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