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9月11日,國新辦舉行科技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
今年秋冬季大氣污染攻堅行動與往年相比有什么不同?對此,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介紹,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對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點,“重點區域90%以上的重污染天都集中在秋冬季,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因此秋冬季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攻關項目的發現,有針對性地采取了措施,特別是不斷提升重污染天氣應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近年來區域重污染天氣應對的能力、水平和效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成效還是非常明顯。”
第一,空氣質量明顯改善。趙英民指出,經過三年的努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的PM2.5平均濃度從10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7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了32.7%,平均重污染天由37.4天下降到14.1天,下降了62%,下降比例非常大。
第二,各項重點任務進展順利,“因為環境質量改善的后面是大量扎實具體的環境治理工程和任務”。
趙英民稱,重點區域“散亂污”企業基本完成了整治,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正在有序推進,城市建成區內的燃煤鍋爐目前已經基本淘汰,燃煤電廠也基本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有汾渭平原累計完成了農村散煤治理1800多萬戶。“公轉鐵”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京津冀鐵路貨運量去年同比增長了26.2%。同時大力推動新能源車,2015年-2019年,中國城市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從11.63萬輛增長到了40.97萬輛,“公交車占比從20.7%增長到了59.1%,保有量已經占到全球第一,年節油量超過了160多萬噸,環境效益還是非常大的”。
第三,重污染天氣應對更加精準,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重點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快速有效的運行模式,保障啟動區域應急聯動使各相關城市及時響應、有效應對。
“我們針對精準科學防控,也是基于攻關項目的成果之一,對39個重點行業開展了精準的績效分級,簡單說就是對39個行業的企業,根據環境績效分成了A、B、C三檔:A類企業在重污染天氣的情況下可以少減排或不減排;B類就是要按照要求進行相應的減排;C類可能就要更多的減排。通過差異化管理鼓勵“先進”、鞭策“后進”,也就是實現了通過環境管理來推動產業升級、技術進步、高質量發展,應該說效果還是非常明顯,也得到了企業的歡迎。”趙英民表示。
趙英民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最后一個秋冬季,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最后一個秋冬季,還面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生態環境部將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和藍天保衛戰的重點任務,服務“六穩”“六保”,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持以減少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污染天氣為核心,持續推進重點區域秋冬季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抓好已經出臺的藍天保衛戰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鞏固已取得的空氣質量改善成效,不搞層層加碼,落實部門、地方責任,確保今年的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