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習近平這樣部署科技創新

來源: 央視新聞  
2020-09-13 13:34:45
分享: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如何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就這個問題聽取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建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座談會上,習近平與7位科學家代表就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和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習近平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座談會上,習近平向廣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疫情發生以來,從叮囑“依法科學有序防控至關重要”,到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習近平一直看重科技這個“最有力的武器”。無論是搶建方艙醫院,還是多條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無論是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大數據追蹤溯源和健康碼識別,還是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科技都為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支撐!

  △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上,國產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實物首次公開展示。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在與科學家座談時,習近平直面問題重點:“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

  2014年6月9日,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講話中強調,推進自主創新,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2015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項改革任務。在科技領域存在的多年來一直想解決但沒有能解決的難題方面,都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深化科研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戰略科學家和創新型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科研隊伍,習近平要求為廣大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我在2016年就提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可以搞揭榜掛帥,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今年2月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這樣強調。

  無論是“揭榜掛帥”,還是“誰有本事誰就揭榜”,都是要打破人才機制上的條條框框,深度激勵科技工作者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

  習近平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中去。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習近平總書記一再提及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抗戰精神、抗疫精神、老西藏精神、科學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這些都是激勵我們鍥而不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從深入地方考察調研,到主持企業家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頻頻聽取各方意見、建議,作出重要部署,為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十四五”時期謀篇布局、把舵定航。

關鍵詞:習近平責任編輯:龐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