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于平
今年初,兩篇刊發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程國棟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并且論文標注屬獲資兩百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經調查,論文作者徐中民此前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態-經濟模型綜合研究》中,提供大量虛假信息,受到追回資金、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2年、通報批評的處罰。
論文截圖。
中科院研究員徐中民在論文中拍導師與師娘的馬屁,結果被輿論扒了出來,這件事不僅坑了他的導師與師娘,也讓他自己聲名狼藉,付出沉重代價。之前,徐中民發表在《冰川凍土》的那篇論文被撤稿,如今,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中的造假又被挖了出來。這個項目中,有6名參與者,5人只是徐中民指導的在讀碩士、博士研究生,另1人是徐中民項目組臨聘人員,無職稱,結果在徐中民筆下都成了助理研究員。這樣的造假可謂隨心所欲,毫無誠信可言。
誠實守信,是科學研究的基石,是任何科研人員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倫理。在“贊導師與師娘”風波中,相關的調查處理沒有淺嘗輒止,而是舉一反三,對作者徐中民的學術不端行為進一步排查和追懲,讓學術不端者不僅“丟臉”,而且“肉疼”,這樣的窮追猛打當然值得點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嚴肅處理,公開點名,向社會進行了公示,這再次打破了學術不端“匿名處理”“內部處理”的潛規則,對造假等不端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
不過,這樣的處理也并非完美,留下了幾個疑問。徐中民之前獲得的兩百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被追回,但問題是,他那個項目是2011年獲批的,到現在已經過去9年了。兩百萬的資金早就花完了吧,那么現在這筆錢又該怎么追回,是讓徐中民自掏腰包嗎?如果徐中民個人不肯拿出這筆錢,是不是要走法律程序?
徐中民因為提供虛假信息,被取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資格2年,這個處理是否偏輕。誠信是學術道德的紅線,一旦逾越,理當付出慘重代價。去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通報7個科研不端典型案例,這些學術不端者被取消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申請資格的期限,最少是4年,最多是7年,相比之下,徐中民的2年,真得能罰當其罪嗎?
更讓人不解的是,徐中民的學術造假行為怎么會一路綠燈,直到9年后才發現?論文參與者職稱弄虛作假,這又不是什么高明的造假方式,只要在審核把關時,對申請資料嚴格比對和審核,是很容易識穿的。那么,當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審核徐中民的項目申請時,是如何把關的?倘若不是徐中民的馬屁論文引起輿論關注,他的造假行為會受到查處嗎?對于這起學術造假事件,是不是也要進一步追究相關審核人員的責任?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徐中民的阿諛奉承、弄虛作假固然令人不齒,他受到接二連三的處罰,因此身敗名裂,是其咎由自取。但這個事件的處理顯然不能止步于此。如果一個簡單的職稱造假,都不能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識破,直到9年之后才真相大白,那么,遇到其他復雜和高明的造假該怎么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審核,又如何能讓公眾放心?須知,比懲治學術不端更重要的是防范,對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是不是也要認真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