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描寫中國女排精神的電影《奪冠》上映,喚起國內久違的體育電影熱潮。對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中國人來說,中國女排就是集體的記憶、共同的情結,而片中郎平的扮演者——女兒白浪對這一切曾經卻并不了解。
從郎平角度了解女排精神
2019年11月14日,一個叫白浪的女孩發了第一條微博,“不知道自己母親年輕時有多辛苦、有多棒!”
電影《奪冠》將郎平女兒和上世紀80年代為祖國出征的郎平聯在一起。片中,白浪扮演青年時代的郎平。作為郎平的女兒,白浪的這份感觸和感動無疑體驗得更加深刻。
電影公映之前,白浪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拍攝電影,讓她第一次開始從郎平的角度,了解什么是女排精神。“媽媽是我的偶像。”在白浪的心里,郎平有著非常崇高的位置。
白浪說,她從小就希望了解到郎平和中國女排的一些事跡,但是郎平很少說這些事。在1992年誕下女兒白浪之前,郎平已因為傷病纏身,在1986年退役。在短暫任助理教練后,郎平辭職前往美國發展,并和白帆在美國結婚。
另一方面,對于自己曾經的輝煌,郎平沒有對女兒多說過。直到拍攝這部電影,白浪才深刻感受到,幾屆中國女排究竟付出了多少拼搏和汗水,在努力為國爭光。
電影訓練場景都是真實的
陳可辛導演執導的《奪冠》,聚焦早年中國女排崛起時期。在袁偉民主教練指導下,中國女排“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運動量訓練”再現屏幕,那段感人至深的“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悲壯歷史,也點亮了中國人的記憶庫。
回到最初,當《奪冠》攝制組向外界公布,白浪飾演電影中青年郎平這個角色后,瞬間引發轟動。白浪告訴北青報記者,導演陳可辛一開始和她說,“白浪,你并不是扮演青年郎平的唯一選擇”。
這句話一度點燃了白浪不服輸的小宇宙。“一定要認真地好好準備,不能讓別人把我媽搶走”。
為了達到劇組的要求,白浪在美國上班期間,從國內請來表演老師,每天下班后,晚上接受三個小時的表演課培訓,周末則是一整天的課程。
這還不夠。當攝制組為白浪試鏡后,要求她減肥。“其實我當時也不胖,我曾經是排球運動員,熱愛運動。但電影的要求是更瘦,才能貼近那個時代中人的體型。”為了演好80年代的郎平,白浪居然在半個月的時間里就減了30斤。
除了減肥,白浪為了爭取演好青年時代的郎平,還從身體素質上開始向媽媽靠近。拍攝過程中,她才開始了解,女排精神是通過多少艱苦卓絕的訓練,多少壓力山大的比賽,錘煉出來的。
白浪說,電影中的訓練場景都是真實的。大家為了演好角色,在復制了當年女排訓練基地的簡陋排球場上,流著汗,流著淚,將自己打熬成一個真正的中國女排隊員。
“我們拍戲,拍排球的戲,一個鏡頭要反復拍很多次,訓練時壓力更大。尤其是我要扮演媽媽的排球形象,她打得特別好,所以每個鏡頭我都得用最大的努力來做,不能留遺憾。”白浪說。
希望與人分享她的感受
白浪回憶,隨著整個電影進入了殺青階段,有一天陳可辛忽然對她說,其實當時他們對于青年郎平的角色沒有別的選擇,就是她。“但是他們不知道怎么能給我動力,才跟我說他們在考慮別人。”白浪告訴北青報記者。
回顧整個電影拍攝,白浪說,她就像重走了一遍媽媽當年走過的路。這段時光之旅對白浪如此珍貴,她說,根源在于她真正了解了外界為何對中國女排,對郎平如此熱愛,為何如此推崇中國女排精神。
白浪覺得,在她接觸到中國女排精神后,不僅對自己的洗禮和啟發極大,也讓她非常希望找到人分享她的感受。不少人在聊到這一代青少年時紛紛嘆氣,女排精神能不能成為孩子們心中的英雄呢?白浪認為,答案是:能。
再走一遍女排精神之路,用體育的魅力引導孩子放下手機,走向運動場;再走一遍女排精神之路,用女排精神永不言敗,敢于拼搏的精神,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排球運動和女排精神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是一個好的途徑。(記者 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