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①】
編者按
用歌曲謳歌中國夢、闡釋中國夢、唱響中國夢,對于凝聚各方力量,激勵人們投身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起,本報陸續刊登了由“中國夢”主題歌曲創作推廣組委會遴選出的《光榮與夢想》《時間都去哪兒了》等“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受到讀者朋友的喜愛。從今天起,本報開設《第八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專欄,向讀者推介新一批優秀歌曲。
80后音樂人譚旋,“旋律”的“旋”。以前,提起譚旋,人們腦海里響起的旋律,也許是《宮鎖心玉》主題曲《愛的供養》,《古劍奇譚》片頭曲《劍心》,《何以笙簫默》片尾曲《何以愛情》……現在,一定還要加上《武漢伢》那直抵人心最軟處的旋律。
這是疫情發生以來,網友最喜歡的歌曲之一。“單曲循環,每次聽,眼睛都是濕潤的。”“用最柔軟的東西表達最有力的支持,用最輕的聲音發出最強的聲音。”
與以往做影視音樂有所不同,這首歌沒有任何“套路”,這是譚旋發自內心要寫的一首歌。
他和另外一位詞作者段思思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發生時,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新西蘭,不過他們的心都在武漢。
1月23日,武漢暫時關閉離漢通道。“這首歌就是在那天寫的。”這是一群武漢人對于家鄉情感的寄托。很自然地,他們把歌命名為《武漢伢》。“伢”在武漢話里一般指小孩子,也可以指年輕人。“選用‘伢’這個字,就是想表達我們與武漢陪伴成長的關系。整首歌有一個時間跨度在里面。”譚旋說。
創作完成后,他們請希瓜音樂的陳夔、馬濤進行編曲和混音,同時邀請武漢的吉他手、音樂人吳濤完成吉他錄制。“我們邀請了武漢的聲樂老師、音樂人和一些演員朋友,像袁姍姍、吳倩、劉思言,還有舞蹈老師和公司里的工作人員等。”這首歌的詞曲創作、演奏、編曲、錄音、混音,參與的全部都是武漢人或曾在武漢生活的人。大家一呼百應,通過互聯網,完成了后期的工作。
《武漢伢》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益歌曲。“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并沒有把它當作一首‘大’歌去寫,無論是旋律還是歌詞,我們都是以自己的情感作為基礎。用自己熟悉的語氣,說出我們想對家鄉說的心里話。”
“就像一個游子,面對母親重新唱起兒時童謠的感覺。”譚旋說,“我們認為,不回避痛苦,不刻意煽情,用一百分的真誠,才能創作出讓大家產生共鳴的作品。”
這首歌的傳唱度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開始只是在武漢當地的廣播電臺播放。“大概是歌曲上線以后兩天,有網友自發把歌曲做成MV發布在微博平臺上,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當天歌曲就上了微博熱搜,在朋友圈也開始刷屏。
“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這首歌打動的不僅是武漢人,還有很多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譚旋說。有個泰國網友制作的泰文字幕版的MV,上面寫著“泰國某某中文學校為武漢祈福”;有國外網友把這首歌翻譯成英文歌詞重新演唱;一群小朋友把這首歌改編成阿卡貝拉版;還有網友自己創作的《武漢伢》手語舞……
“一開始我們只是想表達自己的情感。后來我們發現,一首歌可以是一個通道,與其他人的情緒產生連接。讓那么多隔山隔海對望的人感受到彼此的愛與支持,這很重要。”譚旋說。 (記者 郭超)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0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