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伍里川
10月7日晚,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北湖醫院正門外發生一起小汽車和摩托車相撞的交通事故。駕駛摩托車的傷者急需救治,小汽車司機董先生及親屬三入該醫院尋求幫助,卻無一人到院外將傷者拉進醫院。無奈之下,司機再次撥打120,等待近40分鐘后,120急救車將傷者送往14公里外的吉林大學中日聯合醫院總院進行救治。
事故現場,黃圈處為發生車禍的汽車與摩托車,藍圈處即為北湖醫院入口。
此事造成的社會觀感極其不佳。事故發生地不在別的地方,就在醫院正門外,第一時間將傷者送醫是必須的,然而事實上卻演出了一幕“咫尺天涯”。延宕至14公里之外的醫院,是辛辣的諷刺。
在事件中,涉事醫院未能履行救死扶傷之責,從而給病患帶來巨大的麻煩,令社會公眾失望,這是不容辯駁的,然而,單純指責院方相關人員見死不救,又有失公允。
董先生拍攝的視頻顯示,一名值班急診女醫生稱:“快把人送進來呀,我們醫生脫崗屬于醫療事故,得給我們開除。”她建議董先生撥打120急救電話。董先生一再和醫生表示自己沒有任何急救經驗,不敢擅自處置,并指責“你們是不是見死不救,一個人也出不來?”這名醫生回答道:“別跟我說,我在這值崗,我不在大門口!”正是這句話在網絡上引來軒然大波。然而,平心而論,醫生是有救人心愿的,怎奈身不由己。
根據北湖醫院負責人回應,醫院確有規定值班醫生不能脫崗,且事發時為假期之間,當日急診只有一名醫生值班,保安護士都是一個人盯一個崗位。由此可見,醫院有令在先,是醫護人員畏手畏腳的主因。如果醫院沒有這樣的規定,醫院相關人員還會如此“冷血”嗎?不難想象。要知道,媒體多次報道過,醫護人員“出院”救人的事例。
但“出院”救人獲贊的另一面,卻是風險。北湖醫院還解釋稱,醫生是為大家服務,不是為單個人服務,醫生要是跑了,如果急診患者出現生命問題怎么辦?“就他們反映的車禍情況,傷者是有條件和能力到急診就診的。”除了“有能力就診”之說說不通,院方的“私心”倒也不是不可以理解。有人可能會認為,醫生把倒在地上的傷者送進醫院就一會功夫,能出什么事?但凡事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這個結論還真的別輕易下。醫生短時間脫崗造成醫療事故,亦有事例。人們應該對值班醫生的為難之處進行公正考量。
事實上,醫生不能脫崗出門就醫,并不鮮見。2014年12月,錢江晚報就曾報道過,一名網友在微博上吐槽:寧波一家醫院的醫生,面對幾步之遙的病人,卻不愿伸出援手,醫生的理由同樣是不能脫崗出門救人。調查發現,該院同樣有著相應的規定。
顯然,就一項救治事務而言,處于救援鏈條上的各方均陷入了某種尷尬境地。別忘了,北湖醫院事件中,如果起初120系統不是出于好心,建議最好先由北湖醫院就近“出個板車,或者讓醫生或護士出來看看情況”,而是二話不說,趕緊派急救車到現場處置的話,傷者早就被救治了。但你能責怪120以急救效率為先的建議嗎?不能。那么問題到底出在何處?
延伸而論,在“街頭急救”語境中所呈現出的急救意識和急救體系,有時是脆弱的,處于危急關頭的病患能不能得到適宜的救治,并不具有確定性。這無疑是令人驚懼且值得反思的。
確切地說,在這起事件中,一個城市、一個區域救援系統的缺乏合作性,暴露無疑——包括個體急救常識的普遍性缺乏,從而難以參與救援。甚至,在某些時候,這個救援系統還沒有搭建成功。如果危急時刻,只能寄希望于醫生不計后果地“出院”就醫、醫院最好沒有醫生不得脫崗就醫得規定,那無異于碰運氣。
我所期冀的良好系統,其實并不復雜。它應該包括對危急情況的洞察和靈活到位的處置。例如,求援者打完電話后,相應的“指揮系統”就已對最近、最佳的醫療資源進行協調,使得病患第一時間躺倒病床上,而不用一群焦慮的非專業人士在街頭和醫院里四處作揖、舉足無措。特別是,由于這個系統的科學運轉,對于個體尤其是醫護人員的道德試探與考問,也就失去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