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評論員 蘆靜
今年1—8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18773億元。這份特殊時期沉甸甸的“成績單”,令人振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預計全年為企業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而1-8月新增減稅降費超過1.8萬億元,相當于已完成了任務的七成多,這成為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關鍵力量。
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沖企業經營困難是今年財政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發力點。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我國共出臺了7批28項稅費優惠政策。為減輕企業負擔、激發企業活力、促進經濟增長,各地在落實落細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出真招出實招,多項“降成本”“降門檻”的舉措直接惠及各類市場主體。目前來看,各個行業稅負均不同程度下降,減稅降費紅利開始向深度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效果正在不斷顯現。
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國5000多萬戶小規模納稅人享受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免征增值稅的約占92%,余下8%左右納稅人增值稅征收率從3%降為1%(其中湖北省免征),降幅達67%;今年前8個月,全國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33萬戶企業購進高技術設備和高技術服務金額同比增長24%,推動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6個百分點;今年前8個月,全國重點稅源企業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0%……
財政收入持續減少,企業負擔卻持續下降,研發投入力度不斷增強,市場活力日益迸發……用政府收入的“減法”和深化改革的“除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不僅為市場主體在逆境中贏得發展機遇,更為我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信心。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細胞”,無論是對沖疫情影響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讓每一個經濟“細胞”的活力充分釋放,都是應有之義。事實上,大規模減稅降費是近年來我國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回顧“十三五”時期,加快財稅體制改革貫穿始終。隨著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的接連出臺,隨著稅務部門“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一個稅制合理、稅負穩定、結構優化、管理規范的中國現代稅制體系初步建成,盡管政府“錢袋”收緊了,但企業稅費“包袱”輕了,企業和個人的“腰包”鼓了,納稅人繳費人滿意度提升了,減稅降費“四兩撥千斤”的成效有目共睹。
讓企業輕裝上陣,關鍵在于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對上億戶市場主體來說,減稅降費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措施,是激發活力的關鍵舉措。也因此,對于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的相關部門來說,只有用心用情用力聚焦各企業在用工、用能、房租、物流等方面面臨的難題,把該減的稅減到位,該降的費降到位,讓“真金白銀”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才能為企業轉型和產品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當前,中國正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大對企業扶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以一項項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地生根,持續激發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更多實打實的行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