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向總書記報告丨花茂村的笑聲

來源: 央視新聞  
2020-10-22 09:20:07
分享:

  貴州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有一個面積9.8平方公里的村子——花茂村。 

  花茂村原村名“荒茅田”,從名字就能看出過去村里田園荒蕪。

  2015年6月16日,在貴州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走進村民的超市、農家樂,和村民座談交流。在“紅色之家”農家樂,總書記說:“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微視頻 | 花茂村的笑聲

  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紅色游、田園游,群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荒茅”變成了“花茂”,寓意花繁葉茂,貧困村也變成了小康村。 

  2019年,花茂村集體經濟積累1135萬元,年純收益210萬元,最后的13戶38名貧困人員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為0。 

  村民們的笑聲,成為花茂村最美的音符。

  “紅色之家”農家樂是典型的黔北民居,由村黨組織協助村民黃國琴夫妻倆在2014年創建,建筑面積500平方米。2015年總書記到花茂村視察時,就是在這里和村民座談交流。

  “他一進來就坐我們后院了,問了我們家有多少人,生意怎么樣。”黃國琴指著自己的小院,興奮地說,“總書記說,‘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說到這,大家都笑了,他也笑了。”

△“紅色之家”農家樂小院

  從那以后,“紅色之家”的生意越來越好,每年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這里。2019年,“紅色之家”接待游客三萬余人。 

  “2015年以后,我們每一年的毛收入大約120萬。去除工人工資、稅收以及其他開支,剩下一半就是利潤。”黃國琴高興地說,“現在日子富起來了,給兩個兒子全款買了房、買了車。自己家里也有兩輛車,一輛買菜、一輛代步。”

  疫情期間,黃國琴夫妻倆把“紅色之家”重新裝修,4月2日開始營業,幾個月來生意漸漸恢復。現在,每天有20桌左右的客人來就餐。

  這五年,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感受地道的農家菜,住特色的鄉村民宿。大家紛紛感嘆“新農村實在太好了”!

  每每想起這一幕,黃國琴臉上就露出幸福的笑容。

  53歲的母先才已經做了近40年的陶藝,是家中第四代傳承人。他開的母氏陶藝館是花茂村現在僅存的一家陶藝作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花茂村里陶瓷作坊特別多,幾乎家家都做土陶生意。本世紀初,便宜耐用的工業制品越來越多,土陶制品漸漸沒落,花茂村的陶瓷廠紛紛停產。到了2007年,村里只剩下母先才家的作坊還在咬牙支撐。

  2014年,在政府幫扶下,母先才建造了陶藝館。“剛建起來時,壓力特別大,因為建陶藝館一共花了差不多100萬,背了外債80萬,每天晚上都睡不著。好在政府給我辦了小微企業補助,還有貼息貸款等相關的政策支持,我們家陶藝館才很順利地建起來了。”

  后來,母先才接受了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周成軍的建議,轉變經營思路,由主營生產日用陶器改為陶器制作體驗。轉型后,前來體驗陶藝制作的游客絡繹不絕。

  “大人收費20元,小朋友收費10元,一天能收入幾千元,頂得上他過去一個月的收入。”周成軍說。尤其是周末、節假日,游客在館里排起長隊,一年能接待上萬名游客。

△來母氏陶藝館參加培訓的村民們

  母先才家年收入從過去的3萬元增長到30萬元。原計劃需要20年才能還清的負債,兩年多就還清了。

  “花茂村這五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大家的精氣神變了,經濟收入高了,人笑得更燦爛了!”母先才笑著說。

  村子富起來了,村民腰包鼓了。但是還有一些失去勞動能力、家庭情況特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保障他們的生活是花茂村村干部心頭的大事。

  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一有空就會到村里的貧困戶家看看,和他們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難事,有針對性地幫他們。“近幾年來,我們在抓脫貧工作的時候,從教育、醫療、住房、飲水,特別是解決村民就業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增加了生態護林員、環衛工人等方面的就業。”

△孔凡銀夫婦

  孔凡銀一家是村里的建檔立卡戶,一家三口幾乎沒有穩定收入。前幾年,孔凡銀在工地干活時不慎摔傷造成腰椎錯位,落下了病根。妻子蔡琴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兒子一出生患有精神疾病,今年已經30多歲,生活不能自理。

  為了增加孔凡銀一家的收入,村里給他安排了一個公益崗位。“領導安排我當護林員,一個月有800塊錢。”孔凡銀說,“蔡琴身體好的時候,村里就引導她種養。今年她種了近三畝辣椒,一畝高粱,這樣一年就能增加幾千元收入。”

  鄉村旅游是花茂村的重點項目,村委會不定期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餐廳、陶藝等培訓活動,不僅使大家掌握了新技能,還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餐廳培訓,孔凡銀家三個人都參加了,培訓15天,每天每人補助40元,15天一家三口就收入了1800元。”“黨的政策好,他們感黨恩,跟黨走。”彭龍芬說道。

  孔凡銀家就是花茂村脫貧的縮影。2019年底,村里最后的13戶38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幾年前,花茂村延續著傳統的種植模式,許多村民守著自家的田地,一年下來一畝地收入不足千元。每個農家庭院的收入很低,庭院經濟沒有發展起來。

  2016年,花茂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從村民手中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發展的都是我們的高效農業,比如觀光農業、大棚種植,每畝地收入兩三萬塊錢。像我們引進的稻家蛙,平均每畝產值是4萬元左右。我們挨家挨戶進行了庭院綠化整治,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真正實現了千元院萬元田。”前駐村第一書記周成軍說。

  現代農業合作社,讓村民既收獲了土地租金,又當起了產業工人,領到了工資,還方便照顧家庭。

  在綠動九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幾個當地村民正在田里忙活。合作社成立后,逐漸轉變雇工方式,從請零散工人變成把產業分塊包給村民打理,優化工資結構,這樣不僅調動了村民們的積極性,產業效果也更加明顯。

  村民徐銀芬2017年時還在播州城區經營餐館,后來回家照顧孫子,把自家田地流轉給合作社后,就到合作社來務工。“我們8個人承包6個棚,就是這一片茄子,所有工序都是我們自己做,8塊錢1個小時,一天上9小時,另外還有150塊錢的績效、300塊錢的全勤獎,加起來每個月有2500到2600塊錢的工資。”

  “疫情期間,我們外出返鄉的村民都回來了,在家里面沒有事情做。2月份開始播種后,我們讓這些在家的村民來合作社務工,每天有80塊錢收入。他們深有體會的就是不僅在家門口能掙到錢,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小孩。”“戶戶有門路,人人有增收,讓大家的腰包更鼓,笑容更加燦爛。”彭龍芬笑著說。

△花茂村“紅色之家”院外的笑臉墻

  曾經的“荒茅村”已經一去不返,如今的花茂村,花繁葉茂,名副其實。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10948元增加到2019年的18556元,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7.9%降低到2019年的0。

  如今,花茂村的產業越來越紅火,百姓的笑臉也越來越多! 

關鍵詞:總書記責任編輯:龐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