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將于10月26日到29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將審議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處于“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的中國,遇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這次全會有何特殊意義?中共中央和黨的全會在提出制定規劃建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什么樣的作用?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原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作出權威分析。
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十九屆五中全會將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九次五中全會。自十四屆五中全會以來,審議中共中央關于五年規劃(計劃)的建議持續不間斷地被黨的歷屆五中全會列入議程。如何看待這一規律性、規范性做法的形成?
李君如:中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有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了對發展經濟的探索。“五年規劃(計劃)”制定是一步一步在實踐中摸索的。
前五個“五年計劃”是在摸索中前進,有的計劃制定了一年還沒制定完,當時的老話叫做“一年制定,制定一年”,有的是計劃制定后又調整,叫“計劃趕不上變化”,有的計劃甚至沒有下發,第一個到第五個“五年計劃”是探索的過程;第六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們的一個重要認識是光考慮經濟不考慮社會不行,所以“五年計劃”改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從“十一五”開始,隨著中國由計劃經濟轉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搞原來那么多具體細致的計劃是不可能的,但沒有計劃的狀態也是不允許的,所以我們把計劃改為規劃。從沒有經驗到有比較有經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中國逐步完善計劃(規劃)的制定工作。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好,這種情況下每5年制定一個規劃,每屆五中全會制定規劃,這是非常自然的一個結論。
中新社記者:這次全會的重大議題之一是“十四五”規劃。從議事程序看,黨的全會審議并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五年規劃的建議和來年全國人大會議料將討論審議并通過相關規劃存在何種邏輯關系,為什么要做出這樣的程序性、制度性安排?
李君如:黨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認識到,黨的職能和政府、政權的職能是不同的,既要堅持黨的領導,又要按照黨政職能分開的原則來治國理政。治國理政的方式是,由中共中央提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請注意這里有“建議”兩個字。
中共中央根據國家發展規劃需要、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需要、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建議提給政權機關,國務院接到中共中央的建議后,組織各部委辦以及部委辦聯系的方方面面包括企業、群眾、社會組織等來編制規劃。由于政府在全國人大這個最高權力機關領導下,所以規劃必須通過人大審議,也就是由人民來審議、修改和通過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通過后成為國家意志。
黨提建議、政府編制規劃、人大審議通過規劃、全國人民執行人大審議通過的規劃,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當中創造的一個非常好的經驗。由黨來管這事,但黨不包辦一切。
中新社記者:您怎么看待“十四五”規劃對于中國開啟第二個百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性?尤其是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此次全會有何特殊意義?
李君如:這次全會的意義非同尋常,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在中國現代化歷史上,都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幸福”還是“復興”,其實質是要中國趕上時代,把落后的農業國建設為先進的工業國,進一步邁向現代化的道路。改革開放后,我們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現代化奮斗目標一直在貫徹。
十九大報告說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基礎,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既要完成打基礎工作,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于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提出分兩個15年的目標來實現現代化,第一個15年是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15年是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十四五”規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的條件前提下,開啟30年新征程進程中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所以這次全會(即將)通過的經濟發展規劃建議,其意義非同尋常,它是我們直接干現代化的第一個文件,前面都是為現代化打基礎。這個5年規劃制定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能不能如期甚至超額完成,關系到后面25年的現代化。這30年的第一個5年怎么走,就看今天。
中新社記者:這次全會也將討論2035年遠景目標。回顧黨史可知,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曾提出過中共中央關于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但討論遠景目標并不是歷屆五中全會的一道“必答題”,如何看待遠景目標這一概念?
李君如:遠景目標一般是在特殊時期、一個大的歷史時期去研究。這次(全會)處于一個大的轉折期,中國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轉向開啟現代化新征程。要通過兩個15年來實現現代化,就需要在制定5年規劃的時候,也制定2035年遠景目標,把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放到15年中通盤考慮,15年規劃又以5年規劃為基礎來提出遠景目標。
這5年是15年中的第一個5年,要把5年和15年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考慮,所以這次全會除了提出關于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建議,還要提出關于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中新社記者:中國共產黨選擇在本屆全會專門討論并就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建議有何考慮?明確2035年遠景目標對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什么?
李君如:首先要注意2035年,這個年份重要在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根據當時的情況,認為到2050年我們能夠基本實現現代化。后來黨中央做了兩大重要戰略決策。第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全面參與全球化,加入WTO。這兩個重要決策加上當時正在蓬勃興起的信息化,改革開放舉措給中國帶來騰飛,實現跨越式發展,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就使我們現在有了非常好的基礎,可以把鄧小平提出的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前15年。
2035年不僅是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兩個階段中的第一個階段,而且它是中國現代化提前15年實現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我們把2035年作為遠景目標,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統一考慮,其實是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是極其有意義的。
資料圖: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中新社記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世界,疫情加速國際格局演變,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都面臨挑戰和機遇。您能否談談中國循序漸進制定“十四五”規劃、明確2035年遠景目標,對世界會產生什么影響?
李君如:現在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是國內大局。一個是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國際大局。我們從這兩個大局出發來制定規劃,這兩個大局是相互促進的。
我們既面臨百年未有大變局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機遇,又有嚴峻挑戰。這次全會不僅我們關注,世界也很矚目。世界遇到疫情,遇到很多困難,有經濟學家預計可能今后這3至5年世界經濟復蘇都很難。中國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現在又制定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但我們不能夠掉以輕心。
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方方面面聽取大家意見,就是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好的規劃。規劃核心要義就是實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最大的一個戰略轉移。三中全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經濟為中心,鄧小平南方談話、黨的十四大以后,計劃經濟完全轉到市場經濟,進一步參與全球化。現在中國明確要按照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轉變。與此同時,整個經濟布局是要以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個格局是根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制定的。
中新社記者: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百年,能否談談開好這次全會,對于黨更好地總結建黨百年、迎接下一個百年的意義?
李君如:建黨百年是民族復興的一百年。這一百年我們做了一件大事,把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建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一步建成了一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向現代化的新中國,要倍加珍惜這個百年。
第二個百年目標是1949年開始的一百年,已經干了70年。這70年做了一件事就是小康生活,后面的30年叫美好生活。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這次全會討論“十四五”規劃也好,2035年的目標也好,貫穿始終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思路,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把美好生活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