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消協喊話!“雙11”別光顧買買買,注意六大陷阱
“雙11”第一波已經開啟,這幾天“人上人-定金人-尾款人-吃土人”也都讓網友玩壞了!
商家紛紛進行大促活動,推出多種多樣的促銷手段,也讓廣大消費者“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對此,11月3日,中消協喊話:“提防商家促銷套路,做精明的消費者。”
中消協通過對近幾年在“雙11”“6·18”等大促期間開展消費維權工作所了解的情況進行梳理,給消費者列出了“雙11”期間六大消費陷阱。
直播帶貨槽點多
近年來,隨著網購消費升級的日益加速,消費領域新場景、新業態、新應用不斷涌現。2016年開始,“直播+電商”成為一種新興的網購引流方式,消費者對于網紅流量的關注度、對于商品的興趣度、對體驗互動的認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通過觀看網絡直播下單購物。
但在直播帶貨“光鮮”的背后,還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之處,暗藏一些消費陷阱,在銷售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一樁樁帶貨主播“翻車”事件也引發了不少消費者的吐槽。
據統計,消費者反映的“槽點”主要有: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證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主播將消費者引至第三方,該平臺信用資質不佳或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部分商品售后無保障,消費者難享“三包”權利等。
優惠活動水分多
紅包活動一直以來是各大電商平臺吸引用戶、提升銷量的慣用手段。但是消費者發現,有時候這些紅包活動看似優惠多多,實際上卻很雞肋。
有消費者反映,其在某網絡購物平臺參加搶紅包活動,一共搶到了900多個紅包,但實際優惠金額累計不到10元,花費了很大精力,最后只有滿滿的失落感;有的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極具誘惑力的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后降”的套路;還有的優惠活動可能就消費期限、商品品類、消費金額等設置一定的“門檻”,消費者達不到這些門檻,就不能享受到優惠。
此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平臺與商家推出商品預售的促銷模式,以支付定金能夠享受優惠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提前下單。這種商品預售模式看似優惠,但消費者應了解“定金”與“訂金”的區別,通常情況下“定金”支付后,如果消費者沒有在規定時間內支付尾款,“定金”不予退還,如果商家違約,則返還消費者定金的雙倍。
商品質量問題多
商品質量問題一直是網絡購物和電視購物領域的消費痛點問題,由于消費者在購買前無法直接看到商品,只能通過廣告或者其他消費者評價來了解商品的質量和性能,一些不法商家就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通過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好評、“刷單”等方式,誘導消費者選購。
尤其是在“雙11”等大促活動期間,部分平臺、商家還會以促銷活動的名義進行推廣,表面上是讓利消費者,實則清庫存,甚至借助低價來推銷其劣質商品,消費者一旦禁不住誘惑就很容易上當受騙,引發消費糾紛。
售后服務詬病多
一些商家重視銷售輕視售后服務也常常招致消費者的不滿。
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不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出的七日無理由退貨規定、不向消費者提供購物發票、售后電話無人接聽形同虛設、商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卻要求消費者去鑒定、不履行“三包”義務、對消費者退貨或者退款請求拖延處理等。尤其是在直播帶貨、微商等電子商務新業態以及中小型電商中,這些售后服務問題更為突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訂單合同違約多
大促期間,有的商家為了沖擊銷量而虛標庫存,還有的商家可能只是為了推廣或是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打出“秒殺”“競拍”等低價促銷活動。
在吸引大量消費者下單購買后,商家或是遲遲不發貨等待消費者主動取消訂單,或是以“訂單異常”“商品缺貨”“操作失誤”“系統錯誤”等借口為由單方面強制“砍單”,由于下單的消費者數量較多,若商家不能妥善處理,極易引發群體性消費糾紛。
促銷廣告騷擾多
很多消費者還表示,一到大促期間,手機上、網絡上就會收到各種廣告促銷信息,有的甚至能夠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進行精準推送,即使消費者并沒有購物的打算,也難以逃脫這些廣告的輪番“轟炸”,讓人“不堪其擾”“防不勝防”。
為此,中消協提醒廣大消費者:面對各種促銷、優惠廣告,要保持理智,根據實際需求選購商品;盡量選擇資質齊全、信譽較高的商家進行交易;提前做足“功課”,不被各種“假優惠”陷阱誤導;慎重預付定金,防范消費陷阱;認真行使“先驗后簽”權利,確認無誤再簽收;重視個人信息保護,不輕易向商家授權,丟棄快遞包裝前,先將個人信息撕毀或涂抹;注意留存購物證據。
你這個“雙11”剁手了嗎?有沒遇到上述的商家促銷套路?(記者 謝藝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