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村民斷炊”曾是貴州畢節的真實寫照。1988年,畢節建立了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闖出了一條開發扶貧的新路。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講述了貴州畢節擺脫貧困的故事。如今,貴州省所有貧困縣已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曾經,畢節人民的生活究竟什么樣?他們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從對抗到共贏的跨越?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我們重溫總書記講述的畢節的故事,又能獲得怎樣的力量?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在云、貴、川交界的畢節,80多年前曾召開“雞鳴三省會議”。這場會議對中央紅軍戰略方針作出調整,是影響中國革命發展史的重大轉折點之一。今天,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這里發生著另一番巨變。
畢節市的海雀村,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這里曾面臨嚴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覆蓋率不足5%。上世紀80年代,全村168戶皆為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只有33元。
1985年,新華社記者劉子富來到村里調研,被這里的貧困所震驚。調研之后,劉子富連夜寫了一篇報道,反映畢節地區極貧問題。
1988年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試驗區,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在中央和各部門的支持下,海雀村大力推進植樹造林。經過3年的苦戰,種植松樹12000多畝,荒山禿嶺開始披綠。水土好了,海雀村的糧食產量翻了幾倍。村民們種起了蘋果,蓋起了食用菌大棚,開起了養殖場,村民腰包也鼓起來了。2016年,海雀村實現整村脫貧。
畢節市橙滿園村,原名“南關村”,曾經人均年純收入還不到200元。因此,老話說“南關南關,年年過難關”。上世紀90年代,在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帶領下,村民從種玉米轉向果樹種植。滿園果香不僅固住了水土、保護了生態,還實現了產業扶貧開發,獲得了經濟收益。
海雀村和橙滿園村的蝶變是畢節絕處突圍的縮影。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畢節開發扶貧的生動實踐,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探索著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