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來源: 人民網  
2020-12-18 12:42:37
分享:

    三明市泰寧縣大金湖畔的秀麗風光。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大山環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綠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張張笑臉。

  探民生,有底氣——去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均純收入達12441元;全國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在這里發源,如今已惠澤城鄉。

  說改革,有突破——林權改革,點綠成金,三明是全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綠色銀行”讓百姓富起來;劍指藥價,破冰前行,醫改經驗推向全國。

  看產業,特色多——沙縣小吃風行全國、走向世界,建寧縣的雜交水稻制種、泰寧縣的旅游康養、大田縣的有機茶葉……特色產業一縣一品,鼓起山區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00641元,突破10萬元大關。

  然而,地處閩西和閩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經濟總量不過2601.6億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國33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家底”算不上殷實,群眾的幸福感為何滿滿?

  向三明人找答案,他們總要從20多年前說起——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從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調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三明老區蘇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從老區蘇區脫貧奔小康、山區特色產業增收,到保護綠水青山、“畫好山水畫”……總書記牽掛最多的是老區蘇區發展,關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牽掛,浸潤著這片“風展紅旗如畫”的熱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記于心的是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受益最大的是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

    找準發展“金鑰匙”——

    山區“同樣可以當狀元”

  三明多山,大山里討生活,有沒有奔頭?

  永安市曹遠鎮霞鶴村(原名蝦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里,九龍溪繞村而過。早在1996年,村集體年收入就超過18萬元,不少村民蓋起了獨棟小樓。

  1996年5月26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霞鶴村調研。“看到這里依山臨水,大家蓋起了獨棟新樓房,他十分高興。”霞鶴村村支書李金水,當時陪同調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總覺著很帶勁。

  “在隨后曹遠鎮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又說了一段讓山區人民特別提氣的話。”李金水記得清楚——“山區也要增強信心,我們自有我們的優勢,自有我們的長處,發揮好了,同樣可以當狀元。”

  大山擋不住山區人民的志氣。關鍵在怎么認清優勢、發揮長處。

  泰寧人從山水中找優勢。

  走進泰寧縣際溪村“耕讀李家”森林康養基地,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心跳。來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嬰,看中了這份“罕見的靜謐”,打造“靜心書院”,集休閑養生、文化傳播等功能于一體,別具雅致。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寧就錨定“旅游興縣”,此后一張藍圖繪到底,全縣1/5的人吃上了“旅游飯”,旅游收入占到了農民純收入的1/4。如今,泰寧又讓文旅連接康養,從山水牌衍生出“靜心”牌,業態愈發豐富。

  建寧人在優特上下功夫。

  山多地少,種糧沒出路?建寧人獨辟蹊徑,從制種業突破。讓建寧人引以為豪的是,如今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1粒來自建寧,全縣80%的農戶從種稻子轉向育種子。

  “一畝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賺個100塊左右,換成制種,每畝純利潤可以達到1600到1800塊。”建寧縣溪口鎮溪口村制種農戶蘭永賢,育種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樓,開上了汽車,“總共種了50畝,一年育種收入六七萬塊沒問題!”

  沙縣人則在“舌尖上”闖天地。

  “1塊錢進店,2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當年,沙縣小吃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目前,沙縣小吃門店已有8.8萬家,本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萬,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成為沙縣支柱產業,被譽為“國民小吃”。

  眼下,“國民小吃”又在朝著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升級,產業鏈不斷延長。沙縣人顏發輝,干脆從做餐飲轉向了賣醬料,自主開發了40多款,今年銷售額可到2000萬元,“老沙縣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里就是我們的新空間”。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11次到三明,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同當地干部群眾探討增收門路,謀劃產業思路。從沙縣小吃到清流豆腐皮,從泰寧旅游到大田高山茶……三明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鼓勵和指導。

  2019年,三明僅特色現代農業的產值就達1550億元。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一縣一業,成為山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畫好山水畫——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游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里,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游,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

  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游水深處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游走。

  “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里。”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以前村里人砍柴火煮飯,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崇際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游客聽。”5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

  “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干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伸手一指對面山林,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后代的飯碗砸了。”

  爭論很是激烈。“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賬。不過,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他說。

  “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里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回憶當時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當時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么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后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張林順說。

  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劃艇快速劃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劃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里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

  “習近平同志當年叮囑我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目光長遠,為我們這個山區村莊指明了發展方向。”張林順感慨道,“如果當年賣了對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禿禿的石頭山,現在哪還有如畫的山水、綠色的產業?”

  守護“無價之寶”綠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擔當。

  在明溪縣,從以往剝樹皮破壞瀕危野生紅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難題,一株株紅豆杉撐起一個大產業。南方制藥等企業利用紅豆杉提取紫杉醇,生產抗腫瘤藥物。全縣40%的農戶參與紅豆杉產業,種植紅豆杉6萬多畝。

  一幅山水畫,越畫越動人:三明森林覆蓋率達78.73%,是全國最“綠”的地級市之一;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質處于福建首位,在全國也名列前茅。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休閑旅居、培訓研學,到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生態”逐漸變“業態”。去年,全市文旅康養產業接待游客3918萬人次,總收入達750億元,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146億元。

  用堅守和創新,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這是三明人對新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擼起袖子加油干——

    著力“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三明先有工業,再有城市。1957年開始工業建設,全國“10萬大軍”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鋼鐵廠,奠定工業基礎,1960年設立三明市。

  作為地處山區的老工業基地,面臨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怎樣做到“老樹發新枝”?在福建省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一直惦念著這個問題。

  2000年8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鋼集團公司調研,對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提出具體要求,諄諄囑咐“三鋼在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頭”。

  “當時正是盛夏,天氣很熱,鋼鐵廠氣溫更高,習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了。他在三鋼整整調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細,提出的要求很明確。”三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黎立璋說,我們始終牢記囑托。黎立璋時任三鋼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棒材軋鋼廠廠長,當時就在現場。

  三鋼地處內地,資源和市場“兩頭在外”。20年來,三鋼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結構調整,狠抓精細化管理。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去年的1240萬噸,跨入千萬噸特大型鋼鐵企業行列,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平。

  “每個班組下班時,采集上報水、電、煤氣等的消耗情況,大家會‘斤斤計較’,因為這在職工收入考核中占40%左右。每天下班時,當天的生產情況和每人績效一目了然。”煉鋼廠運轉車間主任陳濱說。

  “向改革開放要動力”。三明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如今,三明鋼產量占全省1/4,載重汽車產量占全省1/5。去年,鋼鐵與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1263.5億元,增長8.2%。與此同時,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實現產值179.5億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產業鏈。

  好消息還在不斷傳來。12月6日,福建三明中關村科技園開園,京閩科技合作再邁出一大步,老區蘇區轉型升級駛入快車道。

  “20多年來,三明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進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貫之按照習近平同志重要囑托做好各項工作,結合實際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三明市委書記林興祿說,“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福建考察時,提出要‘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擼起袖子加油干。”

  著力機制活、著力產業優、著力百姓富、著力生態美,三明持續推進“四個著力”,努力做好“紅色三明”“工業三明”“綠色三明”“文明三明”這四篇文章。

  三明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央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紅色積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資源,紅色基因一直代代相傳。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三明揮毫寫下《如夢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寬林茂糧豐”。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風展紅旗依舊,如畫三明更美。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6日 01 版)

關鍵詞:習近平責任編輯:郭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