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數字化智能水平”。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空前活躍,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數字化抗疫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和城市相比,數字信息在農村基層的應用依舊存在著“城鄉鴻溝”,如理念轉變困難、基礎要素缺乏、內生動力不足等短板突出,只有緊扣數字信息和鄉村治理融合的“三新”,做好“三實”,才能打通鄉村數字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新觀念上“出實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大數據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這一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我國鄉村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新方向。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城市的數字化治理推進如火如荼,城市居民衣食住行“碼上”通行,各類民生需求“線上”完成,但在部分落后農村地區,村干部還未清楚認識到數字化管理模式的優勢所在,仍然習慣用傳統的“喇叭+紙筆”管理方式,導致鄉村治理的“毛細血管”難以數字化,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難以落實。據有關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已經達到2.85億,如此龐大的體量下,應充分發揮鄉村數字化治理的優勢,基層干部應打破思維束縛,從封閉式管理走向開放式管理,從依靠經驗轉向數據分析,從被動處理轉向事前預測,接受新觀念,學會新技術。
在新基建上“下實功”。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掣肘。截至2020年一季度,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僅達到46.2%,城鄉之間依舊存在差距,不少落后農村存在“有了技術沒有地,有了人才沒有路”的現實困境,基礎設施先進的鄉村可以積極適應發展新趨勢,如浙江打造的“烏鎮管家聯動中心”、甘肅打造的“村村享”信息平臺,但基礎設施落后的鄉村面對新技術的巨大紅利卻只能有心無力、望“數”興嘆。今年5月份發布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到,到2025年數字鄉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這要求我們在農村的新基建推進工作中下好“實功夫”,改善鄉村信息應用配套環境,加快推進寬帶鄉村工程建設和試點工作,推動城鄉信息流、商流、物流自由流動,進而促進數字信息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有效融入。
在新模式上“見實效”。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只有鄉村治理能力得到了實際提升,數字化治理模式的推廣落實才能更有動力。有些地區“攤煎餅”式的推廣治理模式,沒有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特色進行設計。只有因地制宜、人民為上,才能在新模式上見實效,如廣西巴馬縣給每個農戶建立“信用檔案”、浙江三林村針對村情設計“1+1+6+N”的數字鄉村建設模型,都得到了當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村干部和農民是最為質樸的社會群體,只有真正感受到新型治理模式的優勢所在,在信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才能積極落實參與配合,發揮自治新能效。
“鄉村治,天下安”。數字化治理是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手段。在數字信息賦能鄉村治理的道路上,要轉變思想觀念,加大基建投入,發揮科技效能,使數字信息為鄉村治理賦予更多生機與活力,共同實現更高質量、更具韌性的發展,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再上新臺階。(作者:孫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