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人才紅利優勢凸顯,國際化人才紛紛回流。近日發布的《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不過,海歸回國求職用時拉長,約三成人需4個月以上。66.6%的受訪海歸疫情后更看好國內發展。
據2020年年底教育部統計,2019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70.3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長6.25%;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58.03萬人,增速達到11.73%。
金融、互聯網、文娛行業更受海歸偏愛
數據顯示,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即有意在國內發展的海歸人才數量較2019年猛增33.9%,增幅遠高于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
海歸人才質量優化,求職者呈現年輕化、高知化趨勢。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集中吸引22.1%的海歸求職者投遞簡歷,占比最高,生產/加工/制造業(12.3%)、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10.5%)依次排在其后。
與全平臺所有求職者相比,海歸有意向從事金融業、IT/通信/電子/互聯網、政府/非盈利機構、文體教育/工藝美術、文化/傳媒/娛樂/體育、商業服務等行業的占比更高。其中,9.5%的海歸向金融業投遞簡歷,比全平臺求職者占比高出4.8%。
海歸期望就業的城市與其等級成正相關。一線城市為海歸回巢大本營,吸納了45.1%的求職申請,全平臺求職者中只有20.6%做出相同選擇。而全平臺求職者期望就業熱度最高的新一線城市是海歸第二大回流地,占比均在3成。
具體來看,海歸投遞前十的城市吸納了64.2%的海歸就業需求,而其中排名前二的北京、上海兩城合計占比超三成。
留學生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
報告發現,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即著手回國就業的留學生人數較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歸總體的2倍。今年二季度,回國求職留學生人數同比增幅更是高達195%。
當被問及疫情下選擇回國的考慮因素時,56.8%的海外留學生選擇了“國內疫情管控效果更好”,其次是“國內生活更加便利”,占比45.3%。出于就業目的,分別有42.1%和36.8%的留學生表示“國內經濟恢復更好”以及“國內就業機會更多”。
留學生在計劃回國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多種挑戰,獲得最高共鳴的是“不了解國內當前對海歸人才政策”,占61.7%;占比57.5%的“不了解國內當前就業市場”為第二大障礙。此外,疫情影響下,“回國航班受限”讓32.5%的留學生陷入難歸故里的困境;“學業受阻,無法順利畢業”成為13.3%留學生要解決的另一個棘手難題。
留學生畢業回國后的規劃集中向“求職就業”傾斜,占比87.5%。學習深造、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選項分別占比5%、2.5%、0.8%,還有4.2%的留學生沒想好具體規劃,先回國再做打算。
面對即將在國內展開的就業藍圖,71.4%的留學生表示求職時看重“薪酬福利”,其次是“企業文化”(41.9%)和 “職位晉升”(41%)。同時,處于事業起步階段的留學生們將“通勤時間”“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優先級后置,這兩個選項分別占比5.7%、8.6%。
海歸回國求職用時增加
聚焦已在國內就業的海歸群體,跟蹤其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用時變化,發現2020年整體求職費時比2019年更長。2020年調研的已就業海歸中,超三成用4個月以上找到回國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中,“4-6個月”選項集中了21%的受訪者,選擇“7-12個月”與“1年以上”的海歸分別為6%、4%,均高于2019年調研結果。
海歸回國就業后對薪資的滿意程度較2019年有所提升,但仍與預期相差甚遠。根據調研,57%的受訪者的薪資不及預期,同比下降6個百分點;38%的受訪者表示基本符合預期,較去年同期的34%有所上升;而表示實際收入超過理想情況的占比6%。
多數已就業海歸認為,海外留學經驗在求職過程中有加分作用,身份優勢讓他們離好工作更近一步,這一占比為58.1%。
疫情沖擊下,今年海歸創業者遇到的主要困難以“資金流緊張”為首,達到47.6%;“訂單量減少”的現象也較為普遍,占比38.1%,還有28.6%的創業者面臨核心人才招聘難的困境。今年的特殊背景讓求職者更追求穩定和安全感,這也意味著以充滿挑戰、靈活自由為特點的創業型企業在當下面臨更加嚴峻的招聘考驗。
在創業階段,57.1%受訪海歸表示最需要支持的為“創業補貼”,其次是“稅費減免優惠”、“人力資源服務”和“市場開拓”,均占比三成左右。
66.6%的海歸表示,經歷疫情,對國內經濟發展與就業更加有信心。分年齡段來看,80后與90后信心低于平均水平,而71.5%的95后表示更具信心,在各年齡段中占比最高。(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