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月23日從西北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研發的“動物個體識別”系統已進入到應用推廣階段,未來有望讓動物獲得自己的電子ID,實現野生動物管理智能化。
西北大學金絲猴研究團隊長期開展野外跟蹤研究和對該物種的保護,其中一個關鍵的環節是如何準確、快速對野生金絲猴進行個體識別,但這一直是個難題。
在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礎上,該團隊開發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動物面部特征檢測、追蹤和識別系統“Tri-AI”。目前該系統已經對包括金絲猴在內的靈長類的41個代表性物種和4種食肉動物群體進行了適用性驗證,平均識別精度達94.1%。
據介紹,該技術將研究者從對動物個體識別與追蹤記錄的任務中解放出來,提高了個體數據分析效率,為動物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方案,也為實現野生動物保護和智能管理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該系統可以應用于多種動物,實現基于夜視圖像的個體身份識別,進而可實現全天候的動物研究,此外我們也在盡量降低此項工作所用器材的要求和對拍攝環境的要求。”西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郭松濤說,只有實現不依賴物種、全天候、所有人都能夠應用,該技術才可能得到廣泛推廣。
據了解,目前研究人員已初步完成“動物個體識別”系統(V1.0)的開發,并在多處秦嶺金絲猴分布地用于多個種群、上千只個體的識別和記錄,并啟動建立秦嶺金絲猴個體信息庫的工作。
郭松濤說,未來將進一步擴展應用行業和領域,結合野外和圈養條件下識別動物的不同應用場景與需求,進行個性化識別功能的研發,并將在動物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實現動物保護、飼養和繁育的精細化管理。(記者 阿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