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夏熊飛(湖南)
近期,有消費者反映,到餐廳用餐時,有些餐廳不提供人工點餐,甚至不提供現場菜單,消費者只能關注公眾號或小程序后進行“掃碼點餐”。對此,中消協表示,餐廳僅提供“掃碼點餐”涉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技術進步應當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紅利,而不是成為經營者商業欺凌的工具。(3月25日《新民晚報》)
“掃碼點餐”相較于傳統點餐模式,無疑方便快捷得多,既為顧客節省了等待時間,更重要的是商家可以省下大量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了餐廳運行的效率,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減少了人員接觸,可以說“掃碼點餐”的推出是沖著便民惠民與餐廳降成本增效率雙贏而去的。
餐廳降成本增效率的紅利顯而易見,否則也不會有越來越多的商家將“掃碼點餐”作為了有且僅有的標配,可這項技術與當初的便民惠民初衷卻有逐漸背離之勢,甚至成為了經營者商業欺凌的工作。
一方面,多數“掃碼點餐”都存在過度索權的問題,消費者就吃個飯,點餐系統卻要把你的個人信息翻個底朝天,不交出自己的手機號、生日、姓名、通訊錄,難道還不配就餐了?過度索權是對消費者隱私的侵害,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或挪作他用,這對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都是重大隱患,一頓飯的代價不該如此之大。
另一方面,“掃碼點餐”風行后,餐廳多取消了實體菜單,這也為“大數據殺熟”提供了可能,“同菜不同價”或許就是部分無良商家下一步準備開挖的陷阱。
此外,“掃碼點餐”有且僅有的模式,也對很多特殊群體正常就餐造成了不便,如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沒有或不會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就可能會被擋在餐廳之外,本應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紅利的新技術應用卻異化成為限制消費者權利的工具,顯然是有悖初衷的。
人是技術的主人,而不該被技術主導,這是在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我們該保有的警惕。就像目前正在推行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一樣,在推行“掃碼點餐”的同時,繼續保留傳統線下點餐模式作為補充,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理應成為商家的自覺。
而對于已大規模應用的“掃碼點餐”,也不能聽之任之,甚至成為監管盲區。對于其中存在的過度索權、泄露隱私、“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商家、技術平臺要進行自糾自查,相關的職能部門也應及時介入干預,清理整治其中存在的種種亂象,讓消費者點餐方便之余安全也得到充分保障,才是“掃碼點餐”便民惠民初衷的回歸。
?。ū疚南甸L城網、長城評論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