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于立生(江蘇)
近日,有著青海省美協主席、青海美術館館長等頭銜的“70后美女畫家”王筱麗長年批量抄襲天津老畫家馬寒松畫作的事件持續發酵,在輿論場激起軒然大波。3月26日,王筱麗通過青海省文聯發布《致歉信》,表示“深感羞愧和內疚”“向馬寒松先生和網友們表示誠摯的歉意!”(3月28日封面新聞)
只是,這封《致歉信》給人的直接觀感,卻是誠意含量嚴重不足。除了在道歉對象序列里,把抽象的“組織及業界”列為第一位,又把抽象的“美術事業”列為第二位,但僅把具體的,有血有肉有情感,受她權益侵害和情感傷害的馬先生列為第三位;還遺漏了一方重要的道歉對象,就是花高價買了她那些高仿品的書畫愛好者、收藏者、投資者們。
她在公開《致歉信》里,刻意回避了關鍵要害問題,只是寫道:“……也學習臨摹他的畫作以提升自己。由于我的虛榮心、僥幸心理作祟,致使抄襲作品流向社會……”那究竟是怎么流出的呢?是有意?是無心?語焉不詳,沒有交代。
但是,和她有合作的畫廊鄒先生,曬出的和她的轉賬、對話截圖,給出了答案:都她自己賣出去的。據鄒先生介紹:這些“畫作”售價都在6000元左右一幅,“我們在她這里拿貨都是大批量的,就和做批發一樣……一批買個100多張放在手里賣。”所以,她壓根就不是什么“虛榮心”作祟,而是“實利心”作祟;“流向社會”的精準表述,也該是“主動故意放貨給市場”。
據馬先生說,原畫都在自己手里,王筱麗的做法是買她較早出版的書,把里邊的作品“放大了拓出”。所以,她的所謂“臨摹”,也和傳統的“學習臨摹”還不一樣,不是以原畫為藍本,而是以畫冊里的畫為藍本,借助現代光學投影技術,放大了勾畫出來,簡直就是流水線作業般的“準工業化”批量生產,以致于網友比照后紛紛驚呼:“這哪里是抄襲,明明就是復制”,連人物衣服上的褶皺數量、樹干上的紋理,都一樣。
藝術創作,本貴在獨創,作品展現獨特的個人風貌。獨一無二的美感,才是藝術作品的價值所在。而臨摹,則主要是種傳統書畫的練習方式,趨同于人的臨摹之作,通常只能算是習作,而非創作,價值本就十分有限;更不要說是“光學投影技術+勾描”——”準工業化”量產的高仿品了。
就好比文章,原創作品和演繹作品(如翻譯)及轉載的稿費標準,懸差要以N倍計;又好比商演,劉德華的出場費,和山寨版劉德華模仿秀的出場費,要別若天壤。同理:有個人風格的畫家原創作品、習作性質的臨摹品、量產的高仿品,也是各有各的價。
而王筱麗辯稱“臨摹學習”,實則批量高仿,卻又沒遵循書畫界臨摹的傳統慣例,要么連原作落款、印章一并臨摹,要么雖去掉原作者落款、印章,但另行題為“臨某人某作”或“仿某某筆意”,就直接落自己款、蓋自己印章售賣了。這就不僅侵犯了馬先生署名權等著作權益,更是在欺騙購畫者了。試想,要是標明了是臨摹品乃至高仿品,那些書畫愛好者、收藏者、投資者,還會掏高價購買嗎?
一分錢一分貨。那些購畫者之所以愿意掏六七千元乃至上萬元買她一幅畫,無非是奔著名家原創作品來的,甚至還可能有部分人,看她被詡為“最年輕的中國美協理事”,是想把她的畫,作為潛力股進行藝術品投資的。結果呢?掏出去的是購買原創的錢,拿到手的卻是三文不值二文的“準工業化”量產的高仿品。王筱麗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投機,蒙蔽購畫者,侵犯了其知情權、選擇權,以次充好,假冒偽劣,分明就是一種極其惡劣的商業欺詐行為,也嚴重侵擾了正常的藝術品市場秩序。
那么,王筱麗是不是如《致歉信》中說的那樣,“深感羞愧和內疚”“萬分痛悔”,決定“痛改前非,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給這些錢受害的購畫者們一個道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