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朝陽區的植樹點,參加一年一度的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這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第9年親手植綠。
從時間上看,“十四五”開局之年;全民義務植樹開展40周年……
從背景來看,總書記福建行首站觀山,謀定生態中國;全國兩會上專門把治沙問題納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提出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這一次,我們通過太空中的人造衛星,通過難得一見的視角,洞察春天的深意。
(1)全民植樹的“威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眼中,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每一位適齡公民應盡的法定義務。
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大興區西紅門鎮、朝陽區孫河鄉、通州區永順鎮等多個植樹點,親手栽下白皮松、西府海棠、碧桃……以實際行動履行自己法定義務。
9年,栽種下的50多棵樹,凝聚起強大的“綠色”力量。
讓我們跟隨衛星視角,感受植樹區域的變化。
從太空觀測到,大興區西紅門鎮、朝陽區將臺鄉、通州區綠心城市森林公園發生了明顯變化。北京市通過規劃、改造等,遍插綠意描繪了城市“底色”。
北京市植被分布動圖。(數據來源:MODIS)
“十三五”期間,北京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新增城市綠地3600公頃。衛星遙感的“見證”下,京郊山區植被更綠,綠色開始向城區“滲透”。
自1981年全國人大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全民義務植樹開展40年來,全民共同履“植”盡責,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土綠化之路。
善洲林場植被分布動圖。(數據來源:Landsat)
以云南省施甸縣善洲林場為例,這里是“草鞋書記”楊善洲帶領群眾植樹造林的地方。即使在林區,衛星遙感也能借助敏銳的“目光”呈現植被密度和長勢的變化,林場森林覆蓋率從建場之初的不足17%提高到97%。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要求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加強組織發動,創新工作機制,強化宣傳教育……
只有將法定義務轉化為制度優勢,全民綠化的“全民”價值才真正得以體現。倘若14億人不遺余力地植樹“增綠”,點滴綠光將匯聚成磅礴之勢,為大地披上盎然綠裝。
如今,義務植樹盡責形式,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云端植樹”等全新探索將進一步凝聚起國土綠化的全民力量。
(2)沙退綠進的驚喜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
3月在福建考察期間,總書記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
細心的網友不難發現,在生態治理的語境中“沙”字與山水林田湖草并列,充分體現了以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及其內在規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深意。
這些年,我國“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令人欣喜。
雖然近期我國部分地區遭遇大范圍沙塵天氣,但近20年來,沙塵天氣總體上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業內人士認為,這與我國主要沙塵源區植被狀況持續向好有直接關聯。
華北西部—西北地區植被分布動圖。(數據來源:MODIS)
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不乏沙退綠進的景象。從太空觀測,往往是覆蓋數萬平方公里的圖景。例如在東至太行山、西到青海湖的廣大區域內,綠色從陜北向北“進發”。
東北地區植被分布動圖。(數據來源:MODIS)
衛星動圖顯示,通過持續植樹造林,綠色不斷取代沙地和荒漠,充滿生機的根脈牢牢守護住每一寸土地。
治沙離不開植綠。鞏固“綠進沙退”的態勢,還需在系統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上繼續探索。
因地制宜,綜合治理。樹立的“綠色初心”就是真正做到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
“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的一番話,彰顯了我國堅持低碳發展的戰略定力和推動“生命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匯,在調節氣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意味著,通過植樹造林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與世界攜手共同改善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未來我們始終如一的選擇與鍥而不舍的承諾。
(3)生態保護的恒心
2000年中國植被分布圖。(數據來源:MODIS)
2020年中國植被分布圖。(數據來源:MODIS)
通過衛星遙感數據生成的2000年和2020年中國植被分布情況,可以看到內蒙古東部、中部邊界的植被區明顯擴張。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河南、山東等省份植被密度、長勢狀況喜人。
雖然近20年來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但大片的黃色區域反映出,中國的沙化、荒漠化及水土流失問題仍然不可忽視。
“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2013年植樹時,總書記如是說。
“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國林草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仍然突出……”今年植樹時,總書記直面問題。
時隔9年,對于生態“欠賬”、環境改善任重道遠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憂心掛懷。
剛剛結束的福建考察,總書記把第一站就放在了武夷山,足見生態保護的分量。即便福建森林覆蓋率連續40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總書記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生態優先”是頂層設計,有賴于不遺余力地落地執行。
“植樹造林是實現天藍、地綠、水凈的重要途徑,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在2015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總書記的一番話,道出植樹造林之于生態的意義。
連續9年,持守不變。總書記身體力行、年復一年栽種下“生態優先”“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