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 ,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 年 9 月出生,江西德安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他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截至 2017 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 90 億畝,共增產稻谷 6000 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饑餓問題。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做出了卓越貢獻。
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榮譽。2018 年 12 月,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 9 月,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和“最美奮斗者”稱號。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
研究、應用與推廣
創建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
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
誰來養活中國?
他給出答案
上世紀90年代
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出
“誰來養活中國”的疑問
在此背景下
我國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
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
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
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
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
2016年
袁隆平又帶領團隊
向“海水稻”發起挑戰
并在新疆、山東、浙江
黑龍江、陜西等
全國五大類型鹽堿地區域開展測試
△2017年,袁隆平在山東考察海水稻長勢。
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
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
禾下乘涼夢、覆蓋全球夢
數十年間
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
他和團隊的不懈追求
讓中國雜交水稻
始終位于世界科技前沿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多年來
袁隆平一直牽掛著糧食問題
一再強調糧食的重要性
經歷過糧食短缺的痛苦
袁隆平這一代人
對于糧食格外珍愛
2013年
袁隆平接受采訪時說的一番話
給無數人敲響了警鐘↓↓↓
“我們辛辛苦苦地鉆研
來提高水稻產量
每畝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難的
提高了單產之后呢,又浪費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
珍惜糧食
也是袁隆平對學生的要求
他曾表示
自己挑研究生有一個條件
不下田就不帶
只有親身下過田
體會過“鋤禾日當午”艱辛的人
才會對“粒粒皆辛苦”有深刻體會
袁隆平的“追夢路”
這位九十多歲的院士
一輩子都在向他
廣為人知的兩個夢想奔跑:
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實現了從三系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1997年,袁隆平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分別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期畝產700公斤、第二期畝產800公斤、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第四期畝產1000公斤的目標。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第二天,2020年11月3日,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新聞發布會上,袁隆平又提出兩個新的短期“小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也就是“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
億畝荒灘變良田,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又一個心愿。
我國約有1億公頃(15億畝)鹽堿地,其中2.8億畝可以開發利用。按照保守估計未來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年增產糧食數百億公斤,多養活約2億人。
2020年,由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全國示范種植海水稻面積擴展到10萬畝,平均畝產穩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畝產突破800公斤。
袁隆平海水稻團隊2021年1月15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擬用8至10年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
鹽堿地里稻花飄香。這個人,又離自己的豐收夢更近了一步。中國人的飯碗也端得更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