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王華銀
108 王海濤
109 王 雪
111 王富國
112 尹建敏 113 未淑云 114 石麗平 115 田象霞 116 付兵兵 117 鄺秀蘭 118 呂云娥 119 朱天民 107 王華銀 王華銀,男,漢族,1984年5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牛場鎮雙龍村茶園組村民。 王華銀患有先天性侏儒癥,走南闖北歷經坎坷,最終靠養殖成功脫貧,并通過規模化養殖帶動鄉親,尤其是村里的殘疾人家庭共同創業致富,從一名殘疾青年成長為全村脫貧致富帶頭人。 先天性侏儒癥導致王華銀身高僅有1.2米,一家7口人中,除了父母和兩個孩子,他的妻子和弟弟都是殘疾人。為了生計,王華銀擺過地攤、養過雞、開過店,還外出打工。2010年,自強不息的他回到家鄉,向親戚朋友借款2萬余元開始養牛。兩年后,他不僅還清了借款,還買上了小貨車,日子逐漸好起來。 幫助殘疾人和鄉親增收致富,讓大家通過奮斗過上幸福生活,一直是王華銀的心愿。他決定把大家的力量聚集起來,抱團發展養殖業。 2016年,王華銀和兩戶村民共同投資50多萬元,帶領周邊11戶農戶組建起養殖專業合作社,其中包括6名殘疾人。對缺少資金的殘疾人和貧困戶養殖戶,王華銀免費將仔豬和母豬贈送給他們,并進行養殖跟蹤和技術指導。 許多農戶缺乏養殖技術和經驗,王華銀申請將“農村金融致富學校”辦學點建在自己的養殖場內,并利用農閑時節,手把手、一對一進行教授。他還經常為養殖戶代購飼料、藥品等物資,從不從中賺取差價和利潤。為了幫助重度殘疾人家庭,他決定采取土地入股分紅抱團發展的模式,將重度殘疾人作為入股分紅的重點對象進行幫扶,讓76戶貧困戶(其中60余戶為易地扶貧搬遷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目前,全村已有47名村民加入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有圈舍10余棟,總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養殖場,吸引和帶動了周邊村民發展養殖產業。在王華銀的幫扶和帶動下,雙龍村越來越多鄉親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 王華銀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自強模范、貴州省道德模范等稱號。 108 王海濤 王海濤,男,回族,1964年9月生,中共黨員,青海省紅十字會備災救災和應急救護中心主任。 王海濤堅持把助人為樂當作一種信念,在危難時刻總是身先士卒、挺身而出。他參與多次災害救援,盡己所能為困難群眾捐款捐物,以實際行動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主動請纓,奔赴救災一線。2010年,玉樹發生地震災害后,患有心臟病的王海濤主動請戰,帶領青海省紅十字救援隊,克服高原缺氧、道路中斷、余震險情不斷等困難,前往災區參加抗震救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他沒有絲毫猶豫,逆行出征,積極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武漢期間,他第一時間組織黨員召開黨員大會,研究成立救護轉運隊臨時黨支部,并率先交納2000元特殊黨費。雖然他也知道有感染風險,但在40天時間里,他帶領9名救護轉運隊成員共轉運重癥危重癥患者2417人,用赤誠和奉獻守護著患者平安。 樂善好施,關心困難群眾。多年來,王海濤始終懷著對黨、對人民無比熱愛的赤誠之心,熱心于社會公益事業,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盡心竭力地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他深入災區看望慰問困難群眾,帶頭為他們捐款,購買生活用品,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王海濤還經常到學校、社區、企業等地義務開展應急救護普及培訓,手把手教大家心肺復蘇、創傷包扎、防災避險等知識。一次,在為一個安置區搭建多頂帳篷后,他發現帳篷間沒有排水溝,如果群眾住進來遇到下雨,就會非常不方便。他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自己開著借來的挖掘機加緊挖掘。第二天早上,總長度達320多米的排水溝終于挖好了,解決了受災群眾的后顧之憂。他說,只要能夠幫到受災群眾,吃再多的苦,也覺得值得。 王海濤榮獲青海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青海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09 王 雪 王雪,女,漢族,1986年4月生,山西錦豐泰和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多年來,王雪以藥材種植產業為依托,輻射帶動數百戶農民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資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學業,積極投身公益事業,盡己所能回報社會,被譽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的“新晉商”。 她是鄉親們的“貼心姐妹”。2010年,盂縣農民王四潤種植中藥材幾近失敗,生活面臨困境,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王雪。當時,雖然正處在艱難創業初期,但王雪二話沒說,把技術信息毫無保留地告訴這位農民大哥。后來,王雪又資助他2萬元現金和價值3萬多元的優質藥材籽種,更在技術、銷售等方面提供幫助支持。如今,王四潤已成為盂縣中藥材種植大戶。這些年,王雪依托藥材種植產業,輻射帶動300多戶農民發展中藥材種植3萬多畝,每畝純收入超過2000元,幫助170人實現脫貧、190人從農業生產中增收,經她幫助的農戶累計增收1400萬元。 她是小朋友的“愛心媽媽”。王雪主動加入婦聯組織的“愛心媽媽”行列,經常來到陽泉市福利院,為孩子們送去衣服、文具等物品,與他們聊學習、談成長,陪他們過春節、過中秋,讓孩子們感受家的溫暖。近10年來,她資助20多個貧困家庭孩子完成學業。其中,一個孩子因家庭變故,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為讓孩子走出低谷,她一有空就去找這個孩子談心,一直資助孩子考上大學。 她是愛家鄉的“熱心市民”。2017年,當地農戶種植的小米滯銷,王雪策劃“買小米獻愛心活動”,幫助89戶貧困農民銷售小米5.6萬多斤,比按市場價銷售多收入10多萬元。每年防火關鍵期,她都組織公司員工和周邊村民自備食物和工具待命。2019年,她參與支援撲救火情5次。2020年3月,陽泉郊區某地山林失火,她捐助400多份餐飯、50多箱礦泉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她為防控一線捐贈價值20萬余元的口罩及其他消毒防護物品,協調建立服務疫情防控的社區果蔬批發直供點。為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她出資50余萬元,協助舉辦全市烹飪技能大賽,提振餐飲行業發展信心。 王雪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山西道德模范、山西省勞動模范等稱號。 110 王綬琯 王綬琯,男,漢族,1923年1月生,中共黨員,生前系國家天文臺名譽臺長、北京天文臺原臺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綬琯是我國天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中國射電天文學開創者。1999年,他倡議并聯合錢學森、王大珩、路甬祥、白春禮等61位著名科學家創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組織5萬多名中學生先后參加俱樂部科研活動,一些學生已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 “執手巡九天,創國家重器日月同鑒;運籌澤八方,掖百年英才時代擔當”,在九十八載的人生中,王綬琯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僅在天文學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還甘為人梯,為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拼盡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他研究一輩子星星,也成為帶領無數中學生走進科學的“啟明星”。 20多年中,王綬琯為俱樂部發展四處奔波。為解決經費問題,他捐出稿費;身體虛弱無法行走,他讓女兒用輪椅推著去參加俱樂部活動;即便躺在病榻上,自稱“眼睛、耳朵都開始罷工”,他仍關心著俱樂部的未來。 經過22年的發展,俱樂部基地校由最初的4所發展到31所,共有721位導師和5萬多名中學生參加俱樂部科研活動,其中3100多名中學生走進278個重要科研團隊及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平均為期一年的科研實踐活動。 一批俱樂部早期會員已嶄露頭角,成為國際科學前沿領軍人物。他們中,有3人入選我國“青年千人 計劃”,在中科院等單位領銜科研團隊;有的在國外建立獨立科研實驗室;有的成長為高性能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領域知名專家,在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有影響力;有的作為計算機視覺和認知科學專家,成為國內首次推出無人駕駛卡車方案的獨角獸企業創始人;有的是國際生物物理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入選福布斯雜志亞洲30歲以下杰出人才榜、《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中國科技青年榜…… 王綬琯榮獲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等稱號,被授予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培養終身成就獎、“北京榜樣”特別獎。 111 王富國 王富國,男,漢族,1965年7月生,中共黨員,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浙寧運輸有限公司出租車駕駛員。 王富國從部隊退伍后,從事出租車運營工作,堅守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信念,熱心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社會,被譽為助人為樂的“好的哥”。 6年部隊生涯,王富國關心戰友、沖鋒在前,榮立三等功2次,被授予“戰斗英雄”稱號。退役后,他不愿躺在功勞簿上坐享其成,毅然選擇自謀出路。自2002年從事出租車客運工作開始,他就開啟了助人為樂的新征程。 有一次,凌晨3點半,熟睡中的王富國被急促的敲門聲驚醒。原來是一位大娘家的兒媳即將生產,情況危急。王富國匆忙穿好衣服跟著大娘一路小跑到她家,將孕婦抱上出租車送到醫院。因電梯停運,又爭分奪秒將產婦抱上3樓,送進婦產科。直到護士將產婦推進手術室,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看到滿頭虛汗、臉色蠟黃,還沾了一身血跡的王富國,妻子吃了一驚,問清原因后心疼地埋怨:“你也不看看自己的身體,你要是再病倒了,讓我們母子咋辦?”他卻只是虛弱地笑笑。當時,王富國剛做完腦部手術沒多久,醫生一再叮囑他不能勞累。 王富國堅持“愛心送考”16年,安全送達,分文不取。2005年高考第一天,早早出車的王富國發現許多考生打不上車。高考是大事,可不能耽誤!想到就做,王富國那兩天開著車滿街跑,免費接送考生。他還號召公司其他司機義務送考。一年年下來,跟著王富國一起參加“愛心送考”的司機越來越多,隊伍漸漸擴大到其他出租車公司。 王富國所在的出租車公司,每年都會收到很多感謝他的信件、錦旗和電話,比如,遇到老弱病殘乘客時,他總是停好車后主動下車攙扶乘客上下車;遇到緊急病患,他總是毫不猶豫地將患者火速送往醫院;乘客落在車上的錢物,他也總會第一時間想辦法送還或上交……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王富國組建退役軍人突擊隊,積極參與巡邏、執勤、登記、宣傳防疫知識等志愿服務,還主動幫助家庭困難村民播種。 王富國榮獲全國模范退役軍人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2 尹建敏 尹建敏,女,滿族,1960年8月生,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鑫源天然氣有限公司董事長。 尹建敏秉承給予別人幫助是最大人生價值的理念,20年來,累計為社會公益捐助資金達2200多萬元,帶領企業積極助力脫貧攻堅,以大愛善行譜寫奉獻之歌。 2001年,尹建敏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號召來到西部發展,成立天然氣公司。項目在建期間,遇到村里的病人、貧困戶和上不起學的孩子,她都給予援助。在給用戶安裝天然氣的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家庭,尹建敏都會免去安裝費用并贈送燃氣具。她還在公司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各種志愿服務活動。 2014年,尹建敏開始實施產業扶貧計劃,先后投資3500萬元,建成占地200畝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引導村民吃上“技術飯”、走上脫貧路。她還在科技示范園區設立電教室,成立農民田間學校,長期開展肉羊養殖、果蔬和食用菌種植技術培訓,幫助農戶成為技術能手。她投資1.8億元建成占地1700畝的金砂臺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園,讓當地農民就近就業,走上致富道路。 2018年初,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尹建敏又將扶貧新戰場放到深度貧困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她成立東鄉縣伊東羊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種羊2.1萬余只,帶動8個鄉鎮、12個行政村、6個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養殖。尹建敏在走訪中發現,當地婦女們主要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很少有就業的機會。于是,她新建8個黑木耳種植基地,發展村域經濟,吸納解決350多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為更好解決老百姓后顧之憂,她把產業鏈中相對容易的飼養、采摘等環節分給農戶,把研發、銷售等留給自己,為農戶打通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另外,她還通過在當地收購青貯玉米,幫助農戶增收。截至目前,為建檔立卡戶分紅517萬元,土地流轉費103萬元,共帶動1.1萬多戶貧困農民脫貧。 尹建敏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等稱號,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113 未淑云 未淑云,女,蒙古族,1952年11月生,民進會員,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住建局退休職工。 40多年來,未淑云助人為樂,扶弱濟困,她捐資捐物累計135萬余元。在受她資助的貧困學子的心里,她是熟悉卻不曾謀面的“未阿姨”;在她幫扶的貧困村村民眼里,她是無私伸出援助之手的熱心人;在志愿服務隊隊員眼里,她是搶著干活的領路者……未淑云用義無反顧的愛心善舉,溫暖了許多人,也帶動了更多人。 捐資助學顯真情。未淑云多次幫助北戴河實驗小學學生籌集醫療費,也曾捐款資助患病無錢治療的大學生……截至目前,未淑云資助的學生已達到100人。未淑云資助過的學子太多了,很多人的名字她已經不記得了。她給自己設立了兩個原則:“一是我會好好教育他們要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二是我資助過的孩子參加工作后,就不要再繼續聯系,我不想成為他們的心理負擔,他們應該放下包袱,輕松地走好之后的人生道路。我這么做只是想盡自己的力量讓孩子們過得好一點。” 俯首甘為扶貧人。未淑云組織社會力量對北戴河區結對幫扶的青龍縣尖山子村、白城子村、涼水河村、三撥子村進行幫扶,為村民打井、修橋修路,慰問貧困村民。從致力民心工程,完善基礎設施,到幫扶教育事業,給貧困學生助學支持,再到開展精神扶貧,注重和貧困戶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貧困群眾脫了貧,未淑云自己也收獲了幸福和喜悅。 志愿服務聚合力。未淑云覺得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只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2011年5月,北戴河區建立了一支道德模范志愿者隊伍,未淑云被推選為隊長。10年來,未淑云帶領著這支隊伍,在保護環境、維護秩序、關愛弱勢群體等方面默默奉獻。 抗擊疫情“及時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未淑云主動請纓到防控一線慰問,從大年初一開始,將自己購買的3000個防護口罩和120桶84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及時送到抗疫一線。她還組織購買方便面、火腿腸、奶茶等食品,慰問防控一線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醫務人員以及廣大志愿者,累計捐贈價值5萬余元的防疫物資。 未淑云榮獲全國優秀志愿者、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愛國擁軍先進個人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4 石麗平 石麗平,女,苗族,1961年1月生,民建會員,貴州省銅仁市松桃梵凈山苗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 石麗平是貴州省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致力于傳承“苗繡文化”,并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扶貧產業,帶動300多個貧困戶順利脫貧。她心懷大愛,將苗繡傳承轉化為愛的傳遞,在扶貧開發、扶弱助殘、救濟賑災,以及幫助貧困學生等方面累計捐資200多萬元。 石麗平心系家鄉,將指尖技藝化為扶貧產業。2013年,石麗平多次深入鄉村動員村民參加苗繡技能培訓,培養超過2000多個苗繡能手。她積極探索農村婦女不出家門就能創業與就業的新路子,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靈活就業模式,實行“計件為主+效益+產品提成”的薪酬模式,實現了130多名貧困人口脫貧,為全縣4000余名婦女提供了在家就業和創業的平臺和機會。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把人們隔離在了家里,石麗平牽掛著那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員工,擔心他們收入減少或面臨失業的危險,最終她找到了開設家庭工坊推行居家就業的對策。之后,多個家庭工坊陸續開設,員工月收入2000元,保證了疫情防控期間搬遷安置點員工穩定增收。此外,學員如果有需要幫助的地方,只要連上視頻,石麗平就會第一時間悉心指導。 2020年7月,一輪強降雨襲擊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多地受災,公路毀壞。石麗平聞訊后,接連幾天下鄉走訪,看望繡娘,送去生活物資,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了解到有兩個鄉鎮的部分鄉村道路崎嶇難行,石麗平先后捐資60萬元修路,讓總長度約10公里的通村公路舊貌換新顏,既方便了群眾出行,又開拓了創業門路。 石麗平還先后資助17個貧困大學生完成了學業,在扶貧開發、扶弱助殘、救濟賑災,以及幫助貧困學生等方面累計捐資200多萬元。 石麗平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115 田象霞 田象霞,女,漢族,1962年12月生,中共黨員,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街道西區社區黨委書記。 38年來,田象霞以社區為舞臺,堅持助人為樂,傳播互助精神,在做好本職工作同時,把關心居民的家長里短當成“分內事”,事無巨細幫助群眾、服務群眾,是社區有口皆碑的“貼心人”。 1983年,21歲的田象霞來到濟南市天橋區工人新村南村街道十三居委會工作。38年間,她從一名普通社區工作者,成長為居民信賴的“萬能書記”。在居民眼中,社區的問題只要田象霞一盯上,總能很快解決。誰家有大事小情,也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她。社區里的設施出問題,她馬上協調解決;誰家有困難,她得知后會一管到底;社區藝術團排練節目缺少資金,她便自掏腰包購置服裝。“誰家兩口吵了架,細心勸說用溫情;誰家小狗來擾民,進入家中去勸導;哪怕有個馬蜂窩,也要精心處理好……”居民在快板書里這樣稱贊田象霞。 西區社區是一個洼地,一下雨就容易出現雨水倒灌問題。一到雨天,她就打著小紅傘,奔忙在社區里,看看有沒有誰家進水需要幫忙,有沒有雨污水井被堵需要疏通……有人問她為什么總打紅傘,她笑著解釋,紅傘最醒目,居民有事老遠就能看見我、找到我。時間長了,居民們就親切地稱呼她“紅傘書記”。“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在田象霞看來,自己就是群眾的服務員,助人為樂不分內外,幫助群眾永無止境。為更好地了解群眾所需所盼,盡量為大家提供幫助,她經常走街串戶,了解居民的實際需求和生活狀況,歸類建檔、牢記在心。久而久之,她對社區每家每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張口就來。 田象霞認為,自己幫不如大家幫,每個人都發揚助人為樂精神,集體力量就會更強大。為照顧好社區的孤寡老人等群體,她和幾位老黨員成立“五人互助組”,開展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幫扶行動。后來,又成立“鄰里守望協會”,協會成員結對幫扶弱勢群體、困難群眾,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上門理發、攙扶陪伴、洗衣洗澡、清掃衛生等服務。如今,助人為樂在西區社區蔚然成風。 田象霞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山東省道德模范、山東省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116 付兵兵 付兵兵,男,漢族,1985年2月生,中共黨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藝之苑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 付兵兵來自江蘇蘇北地區的農村家庭,他扎根在祖國北疆的第二故鄉,幫助貧困學生圓大學夢,致力社會公益事業,幫扶困難群體,助力脫貧攻堅,他用一腔熱血關愛他人,默默傳遞著溫暖與大愛。 2004年,付兵兵以藝考生身份考入內蒙古師范大學,他深知藝術類學生家庭經濟負擔較大,在校期間就創辦藝之苑學校。畢業后他繼續創業,2014年成立“藝之苑夢想公益助學”平臺,針對困難家庭、下崗職工和對社會有特殊貢獻家庭的子女實施免費培養學習計劃,辦學10多年來,已幫助1300余名貧困學生圓了大學夢。 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2015年成立公益組織,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及捐資助學等公益行動,依托公益平臺,已累計捐款捐物價值達200余萬元,舉辦高考公益講座百余場,為5萬余人次提供高考志愿填報咨詢。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還為疫情防控一線人員捐贈價值15萬余元的防疫物資。 他大力弘揚“好人好報 德者有得”的價值導向,關心關愛生活困難的道德模范及身邊好人,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累計幫扶各級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123人,捐贈關愛幫扶金近4萬元。 他還積極參與扶貧工作,樂于做脫貧攻堅的參與者、宣傳者、踐行者,為呼和浩特市榆林鎮三應窯村24戶貧困戶發放扶貧養殖雞480只,向呼和浩特市委宣傳部捐贈脫貧攻堅宣傳工作款1萬元。 付兵兵榮獲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呼和浩特市勞動模范、呼和浩特市抗疫模范個人等稱號,其家庭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最美家庭。 117 鄺秀蘭 鄺秀蘭,女,漢族,1953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北望都錦秀影城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鄺秀蘭30多年來初心不改,扶貧濟困,熱心公益,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悉心照顧多位孤寡老人,累計為公益事業捐款300多萬元。“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秀蘭的身影”,這是望都縣群眾對鄺秀蘭的評價。 愛心助學,教育扶貧,鄺秀蘭是300多位孩子的“媽媽”。30多年來,她盡心盡力幫扶貧困學生,義務撫養30多名孤兒、資助300多名貧困學生,有234個孩子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鄺秀蘭的家和她所經營的電影院,成了孩子們的快樂 天堂,讓他們重獲家庭的溫暖。唇腭裂女孩付玉坤從小被父母遺棄,鄺秀蘭承擔了其所有生活學習費用;南陳莊村的貧困生陳園園父母早逝,鄺秀蘭負擔了其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生活費,直至參加工作。田愛偉、陳明、張婭新……30多名孤兒的名字都刻在了鄺秀蘭心中。逢年過節鄺秀蘭的手機會被電話、短信、微信“擠爆”,在天南海北讀書工作的孩子們紛紛給“媽媽”送上祝福,這是她最幸福的時候。 播撒大愛,團隊敬老,鄺秀蘭是多位孤寡老人的“閨女”。鄺秀蘭先后義務贍養了麻文軍、陳增來等10多位孤寡老人,負責他們的衣食住醫,被這些老人親切地叫作“閨女”。2018年,鄺秀蘭當選望都縣慈善協會會長,動員全縣更多力量孝老敬老,每年組織看望百歲老人,目前已發展孝老敬老志愿者500多人。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鄺秀蘭是捐出幾百萬元的“窮人”。她生活極為儉樸,不講究吃穿,卻舍得將收入用在公益慈善事業上。城內村的聾啞人李義民孤苦伶仃,鄺秀蘭在每月僅有36元工資時,就經常從中拿出5元錢幫助他。鄺秀蘭注重對貧困婦女的扶智扶志。農村貧困離異婦女黃俊茹帶著兩個女兒生活,鄺秀蘭承擔了黃俊茹兩個孩子的全部讀書費用,先后拿出7萬元幫助她發展家庭農場。黃俊茹不但自己脫了貧,還為其他貧困婦女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她們脫貧致富,從受助者成了助人者。2020年,鄺秀蘭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組織社會各界捐款逾54萬元,個人捐款逾18萬元。 鄺秀蘭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河北省道德模范、河北省優秀志愿者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118 呂云娥 呂云娥,女,漢族,1934年8月生,中共黨員,福建省福清市醫院兒科退休主任醫師。 在后方醫院,她感動于抗美援朝戰士的英勇;在護理崗位上,她實踐著“白衣天使”的使命;退休后,她在社區開創更廣闊的公益天地。耄耋之年的呂云娥背起藥箱穿梭街巷,27年堅持扶貧濟困、造福鄰里,是身邊的“愛心奶奶”,也是“行走的健康檔案”。 17歲那年,就讀于福清私立惠樂生高級助產護士職業學校的呂云娥自告奮勇,隨部隊奔赴東北,參加從朝鮮前線回國傷病員的救治工作。戰士們不畏犧牲、英勇戰斗的精神使她深受觸動,“救人”成為她心里最堅定的信念。此后,在福清市醫院工作期間,她多次參加巡回醫療,為農村患者免費義診、墊付醫療費用,將公益事業與健康扶貧融為一體。 1994年,從醫務崗位退休后,她又主動加入到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志愿服務隊,成為社區老醫生義診服務隊隊長。除了每周前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外,她還為困難群眾開展上門問診,經常自掏腰包為家庭困難的患者購買藥品和營養品。雖已是耄耋之年,她仍然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了然于胸,笑稱“腦子里存有居民們的健康檔案”。 呂云娥熱心于助醫助學助困,是社區居民們心中的“愛心奶奶”。她的生活厲行儉樸,但對于有困難的居民總是慷慨相助。借助社區“結對子”幫扶平臺,呂云娥先后與社區12個貧困家庭結為幫困對子,為幫扶對象郵寄生活費、繳納學費、關照受助者的身體狀況……在呂云娥的影響下,許多受助者也主動加入社區志愿服務隊。 行善路上,傳承家風。呂云娥常常和家人分享志愿服務的快樂,并帶動家人一起參加社區志愿服務。老伴吳章培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也經常為社區有需要的孩子們義務補習英語。社區的新圖書閱覽室急需增加圖書時,她和老伴立馬回家將家中藏書整理捐獻給社區。社區建設、抗震救災、疫情防控,只要有需要,她都第一時間和家人一起出人出力,捐款捐物,奉獻愛心。 從醫70年,她承繼戰士榮光,急患者所急,永葆醫者仁心。在社區小天地,她為社區居民提供義診服務27年,接診達數萬人次,成為居民的健康守護者。 呂云娥榮獲全國最美志愿者稱號。 119 朱天民 朱天民,男,漢族,1980年11月生,中共黨員,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西水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作為民營企業家,朱天民始終懷著感恩之心,把扶危濟困、回饋社會作為人生價值追求。多年來,他捐建學校,資助貧困學生,助力脫貧攻堅,開展了20余項公益活動,累計捐資超過1.2億元,用愛心書寫了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是大家心中的“熱心公益人士”。 他是貧困生求學路上的“圓夢人”。朱天民在公司發起慈善救助基金,建立健全常態化助學圓夢救助機制,捐資560萬余元,資助貧困生200多人次,捐建綏中縣秋子溝中學“風華里”圖書閱覽室等。
他是貧困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朱天民因村制宜、因戶跟進,大力推進設施扶貧、產業扶貧,先后捐資300萬元,幫助4個貧困村1153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摘帽。針對建昌縣牤牛營鄉蒿子溝村產業單一現狀,他出資引進2萬多株新疆和田大棗樹苗,發給建檔立卡貧困戶,幫助調整果樹種植結構,形成規模化水果產業項目。為解決興城市郭家鎮張沈村缺水困難,他出資打水井、建泵房,鋪設入戶水管,還幫助建成直接供應興城地區的蔬菜種植基地。他出資援建西豐縣天德鎮如意村靈芝木耳食用菌基地灌溉設施,帶動貧困戶就業16戶50多人,幫助多名群眾順利脫貧。 他是疫情防控一線的“急先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朱天民積極投入當地防疫消毒工作,捐款捐物共計303萬元。他第一時間組建黨員先鋒突擊隊,抗擊疫情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連續奮戰3個月,對綏中高速出入口入境車輛,綏中城區公園、廣場、車站和露天市場、公廁等公共場所進行消毒。 朱天民榮獲全國最美志愿者、遼寧省勞動模范、遼寧省道德模范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