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歷史與現(xiàn)實交疊,會是怎樣一種感受?近日,電視劇《覺醒年代》的主創(chuàng)人員來到北京大學紅樓,參觀“光輝偉業(yè) 紅色序章——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展,重溫那段值得永遠銘記的崢嶸歲月。
該劇首次全景式展現(xiàn)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時代風云和歷史畫卷。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紅樓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是劇中最重要的一個戲劇場景。
“真的一模一樣。”這是主創(chuàng)人員踏入北大紅樓,說得最多的話。
導演張永新介紹道,為了讓觀眾看到最真實的紅樓,劇組在橫店影視基地按照1∶1.2的比例原貌復建了一座紅樓,其間還多次來到這里進行實地測量。“我看到這里的一磚一瓦,都能想起當初我們每一個房間、每一場戲是怎么拍的,有一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感覺。”
走進一樓的圖書館主任室,張永新想到劇中有一個陳延年、陳喬年烈士看向攝影機微笑的鏡頭。拍攝時,演員問:我們應該看向誰而笑、為何而笑?
張永新這樣回答:“你們應該因看到百年以后的我們而笑。因百年后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富裕安康而笑。”
當演員們轉換身份又一次到北大紅樓,既是與自己飾演的角色對話,也是與革命先輩交流。在劇中飾演李大釗夫人的演員劉琳是第一次來到北大紅樓,她說:“踏進這里,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輩的那種澎湃激情。他們作為那個年代最早的覺醒者,站在時代的前列發(fā)出最強的吶喊。我一想到這是100年前他們曾經工作、活動、戰(zhàn)斗過的地方,真的挺激動。”
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到全部63期《新青年》雜志、多版本《共產黨宣言》、全套《共產黨》月刊等珍貴史料。
在劇中飾演周恩來的演員夏德俊,特別提到在展覽中看到印錯字的《共產黨宣言》《新青年》。他覺得這些鮮活的歷史資料,讓人深刻地理解為什么這里是新文化運動的搖籃,為什么能夠成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
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羅存康說:“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文獻、檔案、文字版是最具精神內涵的,雖然之前也有擔心,但實踐證明,觀眾還是喜歡的。我們通過將觀眾直接帶進歷史的現(xiàn)場,讓文物說話,用史實說話。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與先輩對話,從而更直觀地感悟我們的革命精神、建黨精神。”
紅樓三層的第二閱覽室,曾經是毛澤東擔任圖書館書記時工作過的地方。在這里,參觀者可以看到在桌子上整齊擺放的一摞摞報紙。看到這個熟悉的場景,飾演毛澤東的演員侯京健與飾演李大釗的演員張桐忍不住現(xiàn)場“飆戲”,短短幾分鐘的時間,他們通過臺詞的碰撞重現(xiàn)了劇中情節(jié)。
《覺醒年代》播出后,很多年輕人產生了“追劇后遺癥”。有人忍不住“二刷”“三刷”,有人千里迢迢跑到北大紅樓參觀打卡……
對此,該劇總制片人劉國華直言,這是一部有門檻的電視劇,之前還曾擔心觀眾會因為看不懂而棄劇,現(xiàn)在能收獲這么多年輕人的喜愛,確實有點出乎意料。
但同時他也提到,因為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團隊把所有能調動、能考據、能在劇中表達的都做了,所以對電視劇的播出也是有信心的。劉國華把這總結為“一點笨功夫”。
他認為,《覺醒時代》的成功,離不開主創(chuàng)團隊在整個創(chuàng)制過程中始終對“守正創(chuàng)新”的堅持。所謂“守正”,就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嚴守藝術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不吝在細節(jié)上下功夫;“創(chuàng)新”則表現(xiàn)在,一方面嘗試運用版畫等一些新的歷史表達方式,還原年代氣息,傳達出一些新的美學理念和觀點,另一方面,通過一些有傳統(tǒng)的寫意和留白處理,尊重新時代青年的表達方式。
《覺醒年代》編劇、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秘書長龍平平最近有一些“困擾”,他說,“前幾天去上海開會,我一老頭兒讓人家包圍,要合影拍照。”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催更”“yyds(永遠的神)”的意思,“看彈幕看得頭暈”。
北大紅樓正在成為一塊賡續(xù)紅色精神的磁石。羅存康覺得,北大紅樓展之所以能夠收獲這么多青年的喜愛和追捧,離不開展覽本身所具有的極強的歷史性、時代性和思想性。另外,現(xiàn)代年輕人和觀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應再被低估。
據悉,北大紅樓自6月29日重新開放至今,共計接待團體608批次,近3萬人次入館參觀。今年8月1日,還將開通個人預約通道,觀眾可以通過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微信公眾號進行預約。(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