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鍛造勝戰托底的“殺手锏”——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周勇坤
無論是亮相大漠沙場,還是受閱十里長街,它們總是“吸睛”“聚粉”,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
某型導彈懾控范圍廣、突防能力強,被稱為非對稱作戰利器;某型導彈命中精度高、毀傷能力大、反應速度快,是一把使命必達的打擊尖刀……這些導彈武器是大國崛起的脊梁,讓國人振奮,令對手忌憚。
火箭軍某導彈旅旅長周勇坤入伍28年來,先后熟悉掌握8型導彈武器,帶領官兵出色完成20余項重大任務,心頭總是縈繞著關鍵詞:可靠、可信、可用……
心頭升騰不熄的狼煙
60米,有多遠?短跑名將科爾曼跑完最快只需6秒34。現實生活中,這點距離很容易被忽視。
可周勇坤很在意。他的宿舍距離旅指揮車60米左右,戰備值班時,他一路小跑上指揮車。“旅長嫌距離遠。”旅作訓科參謀秦智指著一旁的指揮保障車說,“他常把那當宿舍,這樣抬腿就到。”
不與戰位“零距離”,就沒有備戰高狀態。周勇坤讓這個理念成為了全旅官兵自覺。
記者走進該旅值班營區,看到一幅“弓滿弦張”的景象:樓下,發射車載彈待發;樓上,官兵全時備戰。一接令,人裝可迅即直抵陣地。發射三營營長高明明說,這個常備模式大大提升快反能力,向實戰邁進一大步。
在周勇坤工作包里,放著強敵對手資料,一有時間他就拿出翻看分析;辦公室里,一張碩大的作戰圖,被他畫滿了圖標符號。
“旅長說備戰不能當‘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只有距離強敵近點再近點,才能了解對手、打敗對手。”在作戰指揮大廳,旅參謀長陳昆列舉周勇坤建立的3項制度——
推行敵情通報制度,官兵一早就聞著硝煙味上戰位,備戰打仗弦繃得更緊;實行“早會商”制度,分隊根據敵情研判威脅、完善方案;機關每月設立“研敵日”,深入研究敵情、研究對手。
思想抵達“戰場”,腳下成為戰位。如今,該旅官兵自覺聚焦實戰要求,擬定數十種作戰方案、預置上百個特情,實現應急有策、應變有案,向著能打勝仗不斷邁進。
硬起手腕砥礪大國劍鋒
這是某型導彈入列后,經受的一次惡劣天候“大考”。
那天,官兵正組織夜間室外導彈轉載,狂風驟起、大雨來襲。導彈精密昂貴,容不得半點閃失。“旅長,等天氣好點再操作吧。”一名基層指揮員建議。怎么辦?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周勇坤。
他帶領骨干快速分析、科學研判后決定:“按計劃完成轉載任務,我來指揮!”
隨著吊繩緩緩升起,導彈慢慢離開運彈車,開始移動。所有人都盯著那枚長劍,心懸在了嗓子眼。周勇坤沉著冷靜,按照流程一步步指揮……最終,導彈穩穩地落在了發射架上。
這次惡劣天候練兵,既檢驗了武器戰標,也提高了官兵復雜條件下遂行任務能力。
一次參加實戰化演習,時間緊、任務急,有裝備助理員建議少帶裝具。周勇坤說:“這是以不打仗的心態備戰!按照戰斗編組要求,該帶的一件不能少。”
審核陣地設計圖時,他發現道路轉彎半徑等方面設計不夠細化,馬上指出并要求解決同類問題,使陣地建設每個細節更加符合作戰需求。
這些年,周勇坤在全旅立起練兵備戰導向,帶領官兵創造了20多個“首次”和“第一”。
按下長劍飛天“快進鍵”
面對裝備新變化、建設新要求、作戰新基點,周勇坤始終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官兵加快備戰步伐。
要別人“快起來”,自己先“跑起來”。每到一個崗位,他都跑出新的“加速度”。
剛調任某旅,他拜導彈專家、兵專家為師,掌握武器技術性能原理,熟悉操作技能。不到3個月,就成了行家里手。之后,他帶領官兵自主編發15本專業教材和操作規范,探索一系列戰法,為戰斗力提升加注“推進劑”。
那年,上級賦予該旅一項應急陣地建設任務。他帶領官兵日夜勘察、科學選點,僅用數天就高質量完成任務,創造驚人速度。
談起周勇坤,火箭軍某基地司令員陳前說:“不管什么時候、到什么崗位,他都讓人心里很托底。”
周勇坤時刻帶領官兵緊盯對手、練強自己,做到分秒必爭。小到物品擺放拿取,大到部隊作戰行動,快慢一點他都很在意。戰術背心放在床頭柜,緊急出動需開關柜門拿取。他覺得一開一關耽誤時間,讓重選位置;單兵急救包放置隨意,官兵用時到處翻找,他讓規范地方。僅這兩項,行動快出近十秒。
那年盛夏,他帶領官兵參加重大演習。進入發射準備,上級突然命令多次調整發射首區、變換發射陣地,此時距發射僅剩幾天。
態勢突變最能考驗部隊狀態。他率部連夜跨區轉進,重新選取陣地、調試裝備、規劃彈道……連續鏖戰數晝夜,在復雜戰場環境下,成功發射4枚導彈。
這次亮劍,標志著該旅實戰能力取得質的突破;長纓飛天,也是他們能打勝仗的莊嚴宣示!(張選杰、李永飛、李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