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七夕節是一個以女性為主角的節日,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于乞巧了。
七夕節到了,商家打出“中國情人節”的噱頭,吸引了許多顧客——這大概是現在七夕節最常見的場景了。然而,有一些女性選擇穿上漢服,只見她們裙裾飄飄,挽發如云,聚在一起穿針引線、折紙、品嘗巧果……在這恬靜而又不失熱鬧的乞巧活動中,時光仿佛倒流了。
穿針引線,乞巧向晚空
在古代,人們往往從七月初一就開始置辦乞巧物品。《醉翁談錄》中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十分形象地還原了乞巧市人流如潮、車馬難行的盛景。
到了七夕夜,姑娘們便在庭院里張掛錦彩、陳設香案,擺上時令瓜果,向織女星祭拜乞巧。有“乞”自然有“得”,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女孩對月穿針,穿得好就叫“得巧”;在福建,姑娘們會比賽穿針引線的速度,贏者為“得巧”……
巧果花瓜,最認真的期許
巧果和花瓜之于七夕節,就像粽子之于端午節、青團之于清明節。巧果又稱七巧果,是七夕節最有名的應節食品,用油、面、糖、蜜做成;花瓜就是把瓜果雕刻成奇花異鳥,或者在瓜皮上浮雕圖案。
巧果和花瓜的制作過程都非常繁瑣,但古代的姑娘們總是樂此不疲。她們認真地和著面團、拿捏著刻刀的輕重和角度,就像在舉行莊嚴的儀式。于是,款式琳瑯的巧果、爭奇斗艷的花瓜在她們手中誕生了。這時的她們都是生活的藝術家,把對未來的期許寄托在一件件藝術品上,這份認真讓她們即使不乞巧,也已經巧在手中,巧在心中了。
延續傳統,尋覓儀式感
沒有一成不變的傳統,只有歷久彌新的儀式感。現在,人們延續傳統,于七夕之夜乞巧,但并不是機械地復制傳統。除了穿針引線驗巧、制作小物品賽巧、擺上瓜果乞巧,還延伸出了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面塑、剪紙、彩繡等乞巧活動,甚至加入了投壺比賽、古典才藝表演等,形式多樣。在種種推陳出新的活動中,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日變得年輕了,而不變的,始終是那份浪漫唯美的儀式感。 (本文節選自《中國傳統節日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