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行,扮靚三秦大地
(“十四運會,陜西準備好了”系列報道②)
攻堅克難,玉汝于成。
一場盛會,就是對一座城市的“考試”,更為城市發展按下“快進鍵”。
十四運會“代言人”秦嶺四寶歡迎你。資料圖片
百舸爭流 全方位提升文化軟實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在西安,西安對國家的使命感自古有之,歷史上的西安長期被賦予國家文化軟實力擔當。
西安積極打造文化旅游萬億級大產業,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產業優勢轉化,建成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和增長帶,打造一批中華文化旅游新地標,文化產業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大唐西市集團依托絲綢之路豐厚的文化資源,持續釋放大唐西市文化產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和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的高端平臺效應,以商貿互通帶動人文交流,探索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加快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達131座,文物保護立法走在全國前列。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傾力打造“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
陜西歷史博物館。資料照片
用全國最大跨度的空中連橋將規劃館和科技館兩個主建筑連為一體,形如天上祥云,全運會的重點配套設施還有“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心系列公建項目——城市展示中心“長安云”;文化交流中心“長安樂”,形如古代樂器塤,從空中俯瞰,大劇院、音樂廳、電影院等5棟主樓就像舞動的音符,在灞河之濱奏響時代之歌;集公共圖書館、美術館等功能為一體的“長安書院”,形如一本打開的大書,為市民打造出多功能、現代化、復合型閱讀空間,展示了西安厚重的文化底蘊。
星火燎原 硬實力高質量再出發
秦創原創新驅動園區。資料照片
今年3月30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啟動。按規劃,秦創原將以西咸新區為總窗口,統籌西安高新區、咸陽高新區等陜西各地市高新區資源,建立“1+N”模式的科創“特區”。作為秦創原平臺的總窗口,西咸新區已制定行動計劃,計劃3年內聚集50個創新聯合體,2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將1000個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成為公司。
秦創原創新驅動園區。資料圖片
前不久,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區。做實“秦創原”這個創新驅動總平臺,構建開放高效的城市創新體系,已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任務。
同心同行 “三生融合”潤民心
65歲的王先生是長安區西崔家莊社區居民,今年7月正式告別棚戶區生活,領到城改安置房鑰匙。他激動地說,“新房嘹得很,有電梯、天然氣,配套設施都齊全,環境美太太(陜西方言)”。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是“三改一通一落地”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群眾關心的頭等大事。截至目前,西安市已完成509條背街小巷改造,打通斷頭路55條,通信架空線落地545.24公里。同時,為營造優美的出行環境,西安市已建成開放城市公園14座,新建、提升綠地廣場、口袋公園146個,新建城市綠道366.78公里。
幸福林帶。資料圖片
位于城東的“幸福林帶”,最早見于1953年西安市第一輪總體規劃,但受經濟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而擱置數十年。2016年,項目終于在重新規劃后啟動,并于今年7月1日全面對外運營。建成后的“幸福林帶”,全長5.85公里,占地面積1134畝,綠化覆蓋率達85%,擁有健身、休閑、文娛設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林帶工程,也是西安市最大的市政工程、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
西安市以籌辦十四運會為契機,大力實施城市交通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交通優化提升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數量、投資強度均創歷年新高。其中,朱宏路主線橋、北辰大道-鳳五、鳳八立交及(北二環-鳳城八路)主線橋、西延路與西影路立交、昆明路高架橋及西南二環立交等重要節點工程建成通車,市民駕車從機場高速收費站沿朱宏路到北二環、西南二環立交沿昆明路到西三環的時間分別縮短至4分鐘和5分鐘。
“拉鏈式通行”交通組織。西安公安交警支隊供圖
3800萬陜西兒女血脈中涌動的是赳赳老秦的氣概,骨子里根植的是赳赳老秦的“擰勁”。
陜西高鐵——國家“八橫八縱”高鐵網的重要組成。資料圖片
全民全運,壯闊青春激蕩三秦大地;同心同行,泰山可移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