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我國將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
9月16日,《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對外公布。《規劃》明確,到2025年累計建成10.75億畝并改造提升1.05億畝、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到2035年,全國高標準農田保有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如何建?在9月1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負責人邱天朝、財政部農業農村司負責人姜大峪、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對此進行了解析。
高標準農田有四“高”
“高標準農田是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農田,是耕地中的精華。”張桃林開宗明義。“從近些年的實際情況看,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能夠顯著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建成后項目區糧食產能平均能夠提高10%~20%。”張桃林指出。
《規劃》提出,到2030年累計建成12億畝并改造提升2.8億畝高標準農田。“如果按1畝1000斤產量來計算,12億畝就能穩定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這約為我國當前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的90%,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張桃林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郭永田表示,高標準農田的“高”和“不可替代”有四大體現。“第一個‘高’是農田質量高,第二個‘高’是產出能力高,第三個‘高’是抗災能力高,第四個‘高’是資源利用效率高。”
郭永田介紹,從各地的實踐看,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到20%的產能,也就是100公斤左右的產能。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農業農村部調研發現,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機械化水平比一般非項目區要高15~20個百分點,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的規模經營流轉率一般比非項目區要高30個百分點。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的新型經營主體占比比非項目區要提升20個百分點以上。這些都表明,高標準農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功不可沒。
以“全國一盤棋”思維讓藍圖落地
如何把藍圖變為現實,張桃林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加強組織領導,突出規劃引領。他強調,各地將按照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建設規劃體系的要求,抓緊編制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作為項目和資金安排的重要依據,明確本地區建設目標任務,將建設任務分解到市、縣,落實到具體的地塊。
以“全國一盤棋”思維讓藍圖落地,就要做好規劃銜接。“省級建設規劃要明確分區域建設任務、建設重點、建設內容和建設標準;市級建設規劃重點要提出區域布局,確定重點項目和投資安排;縣級規劃要將各項建設任務落到鄉村和地塊,明確時序安排,形成規劃項目布局圖和項目庫,為項目的實施和投資的落地做好準備。”郭永田對此提出明確要求。
邱天朝表示,為推進《規劃》實施,國家發改委將會同農業農村部加快推進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做好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平衡,促進灌區骨干工程改造建設與田間工程實施相協同,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布局與全國農業生產的布局相符合,為打造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產業集群,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創造基礎條件。
高標準農田建設,“錢”從哪里來?姜大峪表示,財政部將支持相關省份開展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
“在分配農田建設補助資金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各地糧食生產情況作為重要的測算因素,對13個糧食主產省予以重點支持。同時,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投資補助、以獎代補、財政貼息等多種方式,引導金融、社會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姜大峪說。
依法嚴管實現“良田良用”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
談到高標準農田的未來管理,郭永田指出,“我們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完善農田設施的管護制度,還要把已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確保良田良用”。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指導地方不斷完善管護制度、探索多元的管護資金籌措機制,探索經營主體自管、委托專業化機構管理、購買工程設施保險、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管護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要嚴防高標準農田被占用,對確需占用的,要嚴格依法審批。對于經過依法審批的,要進行補建,確保高標準農田的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要完善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和種糧激勵政策,確保農民種糧獲得很好的收益,引導經營主體將高標準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郭永田說。(記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