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分節氣,我國迎來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9月23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將在CCTV-1晚間20點檔、CCTV-17晚間21:30檔播出。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了全面小康社會,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轉向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這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時間節點上,今年的“豐晚”與以往相比也肩負起了承前繼后的重要使命。
“豐晚”是促進“中國農民豐收節”成風化俗、入腦入心的重要活動。豐收節是農民自己的節日,是不能遺落的農耕文明符號,也是全面鄉村振興的窗口,它引領人們回望生民之本、重歸稼穡桑麻,在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自然意識中不斷為農耕文明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一、從物質豐收到精神富足:重塑現代農民的奮斗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建設美麗宜人、業興人和的社會主義新鄉村。”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立足于我國脫貧攻堅成果,面向鄉村振興戰略,充分利用多元的媒介技術和豐富的文藝節目形式,多角度展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豐收碩果和可喜前景。
“豐晚”利用5G技術連線全國各地各具地域特色的豐收場景,帶領觀眾飽覽全品類的農業大豐收。不僅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物質豐收,更呈現了當代農民的精神富足。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主體作用,智慧鄉村建設、數字農業發展,都需要新時代農民發揮首創精神,保持昂揚精神。晚會通過歌舞表演、小品、情景表演、訪談等文藝形式展現了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呈現了美麗鄉村的未來前景,也重塑了現代農民自信自強、勤勞奮進的鮮活形象。
二、從耕讀傳家到節慶民俗:重歸稼穡桑麻的鄉土情結
“豐晚”充分表達了對農耕文化的禮贊,用以農為樂的精神傳遞對農民的尊敬意識。不斷創新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正在日益擴大影響、深入人心,晚會用沉浸式的技術手段、具有民俗特色的歡慶方式,讓豐收節變成了全國人民都有參與感和歸屬感的新民俗。
“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家,農業為中華文明的積淀和養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淳樸閑適、修身養性的田園生活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潛藏在心底的理想世界,直到今天仍是如此。身處于城市化快節奏生活中的人們,早已遠離了農桑,缺少了自然的滋養。“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等這些自古以來就讓中國人向往的生活,至今仍是令人歆羨的情景。“中國農民豐收節”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重獲農耕文化浸潤的重要途徑,滿足現代人心中的鄉土情結,讓農耕文化從耕讀傳家發展成如今的歡慶節日。
身處于城市化生活中的現代人,已經越來越遠離土地,離開了土壤,遠離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時光歷程。豐收節是現代人重建文化儀式、重拾互享方式、重構豐收意識的重要舉措,它帶領人們回歸對食物的感恩,記起對自然的敬畏。時代越是前進,人類便越是需要回首傳統文化里的優秀基因,豐收節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今天我們以舉辦“豐晚”的方式慶祝豐收,也為這個傳統儀式注入新元素、賦予了新功能。
三、從天人合一到生生永續:重構農耕文化的時代內涵
豐收,是幾千年來農民對自然天地最大的冀盼,節氣,是農民順天應時的智慧體現。自2018年起,秋分這一天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今年6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又將“中國農民豐收節”寫入其中。豐收節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從國家和法律層面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也是第一個將節氣與節日相融合的重要日子。在中國豐收的意象里,蘊含著收獲和分享的喜悅,蘊藏著對天地自然的崇敬與感恩。“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這是我國古代的基本價值觀,到今天這些觀念早已沉淀成了具有古樸特色、理想韻味的農耕文化。
從生產豐收到鄉風文明,從居住環境到精神生活,從民俗文化到儀式慶典,新時代里農耕文化正被灌注豐富的新內涵,傳統是它的土壤,現代是它的指向。農民擁有自己的文化和節日,全社會建立起了尊重農民、回望鄉土、敬天憫人的精神意識。“中國農民豐收節”重新建構起了現代人與土地的關系,傳承了農耕文明中從天人合一到生生永續的可持續發展觀理念。隨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農民豐收節晚會》逐漸擴大影響、深入人心,豐收節也將變成具有社會普遍意義的公共儀式傳統,成為展現農民精神生活、展現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