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時政新聞眼丨習近平東營考察第二天,看懂“變遷”背后的中國“密碼”

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1-10-22 16:07:31
分享:

  山東東營,一片因黃河而變的土地,一座因油田而生的城市。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東營考察第二天。這一天,他先后看了一個農業示范區、一個社區、一個油田。變遷,是這三個地方共同的關鍵詞。

  透過總書記的考察,可以看懂歷史變遷背后的中國“密碼”。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繼續在東營考察調研

  △10月21日考察點示意圖

  年輕的沃土 變革的種子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中國頭兩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竟然都誕生在黃河流域,一個是陜西的楊凌農高區,另一個是山東的黃河三角洲農高區。

  10月21日上午,正在東營考察的習近平,考察了位于這里的黃河三角洲農高區。

  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總面積350平方公里。由于地處昔日“寸草不生”的鹽堿地,這個農高區的基本任務,就是鹽堿地綜合利用。

  △俯瞰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總臺記者韓森拍攝)

  土壤改良培肥、耐鹽植物種質培育、智能農機裝備升級……得益于農業科技的神奇之功,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如今擁有了良田、良種、良法,昔日的荒地變為年輕的沃土。

  △農高區的科研人員遙控操作智能農機。(總臺央視記者趙化拍攝)

  風吹麥浪,渤海聽濤,季秋時節的黃河三角洲一派繁忙。藜麥、黑小麥、大豆、馬鈴薯等耐鹽糧食作物,在這里展現出令人稱奇的種植效果。其中,航天大豆試驗品種的最高畝產可達850斤。

  △示范區種植的富硒大豆和甜高粱。(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趙化拍攝)

  在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習近平總書記重點了解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綜合利用和現代農業發展。

  種子和耕地問題,是總書記長期關注的重點。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種子是關鍵。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總書記提出,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示范區的野大豆,個頭如同大米粒般,是耐鹽糧食作物。(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近日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提到,要“推動楊凌、黃河三角洲等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在生物工程、育種、旱作農業、鹽堿地農業等方面取得技術突破”。

  這片已經發生巨大變遷的土地,被寄予繼續孵化變遷的希望。

  △視頻丨鹽堿地上的綠色夢想——走進黃河三角洲農高區

  “安居夢”“幸福河”

  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東營位于黃河尾閭,曾經飽受黃泛之苦。

  20世紀70年代,為了解決黃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問題,國家批準建設黃河南展寬工程,也就是在黃河大堤和南展大堤之間建成梭形的黃河南展區,作為蓄滯洪區。黃河岸邊的村民搬遷到高于行洪水位、低于黃河大堤的房臺之上居住。

  近年來,隨著南展區被取消蓄滯洪區的功能,東營市啟動房臺村居民遷建工作,讓住在狹窄簡陋房臺上的村民第二次搬遷到功能完善的新型社區安置居住,目前已建成三個社區,安置2.39萬人。

  △俯瞰楊廟社區,黃河水從旁邊流過。(總臺記者張鵬拍攝)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三個安置社區之一的楊廟社區,目前這里居住著來自11個房臺村的1500多戶4700多位村民。

  許福華一家,就是從原蓄滯洪區低矮的房臺搬進了敞亮的樓房。今年66歲的他和愛人偶爾就近做一些零活,兒子許建峰在石油工程技術公司務工,兒媳在社區的塑料編織專業合作社打零工,全家一年收入十七八萬元。

  △這是21日當天,許福華(右二)老人一家拍攝的全家福。(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在楊廟社區,不僅設立了便民服務站,還有老年餐廳、草編合作社等。衣食住行和就業,實現了家門口一站式配齊。

  △楊廟社區成立草編合作社,老年人通過手工編織屏風、鞋架等實現在家門口就業。(總臺央視記者楊松濤拍攝)

  在楊廟社區,習近平總書記重點了解黃河灘區和原蓄滯洪區居民遷建等情況。

  除了原蓄滯洪區群眾搬新家,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也是總書記一直牽掛的事。160多年前,黃河改道,流經山東,在600多公里河道沿途的河槽與大堤之間,形成了上千平方公里的灘區。

  △黃河山東段從菏澤市東明縣始,至東營市墾利區終,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里。(資料圖)

  2019年9月,在河南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多次談起灘區群眾。

  總書記說,下游灘區既是黃河滯洪沉沙的場所,也是190萬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防洪運用和經濟發展矛盾長期存在。河南、山東居民遷建規劃實施后,仍有近百萬人生活在洪水威脅中。

  △2019年8月,菏澤市東明縣焦園鄉灘區遷建8號村臺,施工人員正緊鑼密鼓為灘區百姓建設新家園。(圖/視覺中國)

  《時政新聞眼》了解到,從2017年起,山東全面啟動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作,涉及包括東營在內的7個市、16個縣區。到今年5月,山東已全面完成遷建任務,60萬灘區群眾的“安居夢”基本實現。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談黃河灘區遷建工作:這是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近日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也對實施好灘區居民遷建工程、進一步推進灘區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

  △這是菏澤市東明縣尚莊社區,共安置5個自然村、5000余名黃河灘區群眾。(資料圖)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如今,如何把黃河的事辦得更好,成為新時代共產黨人面臨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初心不改當年,藍圖徐徐展開,像楊廟社區這樣的變遷故事,將繼續在黃河兩岸發生。

  △視頻丨我家住在黃河邊——走進東營楊廟社區

  油田之變 轉型之路

  1961年,在山東東營的土地上,噴涌出了華北平原第一股工業油流。

  此后,一個叫勝利的村子傳出喜訊,這里打出了當時全國第一口日產原油超過千噸的油井。勝利油田由此命名。

  今年是勝利油田發現60周年。21日,習近平來到勝利油田考察。

  △游梁式抽油機俗稱“磕頭機”。(總臺央視記者劉琦拍攝)

  60年來,勝利油田共發現油氣田81個,累計生產原油12.46億噸,占到了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的五分之一。

  60年來,勝利油田人始終在為祖國采石油、獻石油,但采油方式卻發生了巨大的變遷,科技含量越來越高。

  △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總臺記者張鵬拍攝)

  在勝利油田,習近平首先來到這里的勘探開發研究院考察。這個成立于1964年的機構,承擔著勘探開發重大科研項目與新技術攻關應用的任務。

  研究院設有31個研究室和實驗室,其中有兩個尤其值得一說。一是頁巖油研發中心,通俗地說,它主要負責給巖石做“CT”,精準定位原油藏在什么位置。另一個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重點實驗室,它主要研究將捕集之后的二氧化碳注入油層,這樣既可以提高采油率,又能實現二氧化碳“入地為寶”。

  △這是棕褐色油浸細砂巖。(總臺央視記者許永松拍攝)

  △油田工人將捕集后液化的二氧化碳裝車,運往油田。(總臺央視記者謝曉光拍攝)

  習近平總書記還來到勝利油田的鉆井平臺考察。

  勝利油田萊113區塊現有油水井26口,這里是CCUS項目大顯身手之地。據了解,勝利油田已在7個區塊規模化推廣CCUS項目,已經累計注入二氧化碳43萬噸,封存40萬噸,增油10萬噸。

  從注水把油“擠”出來、用化學劑把油“洗”出來,再到用二氧化碳把油“驅”出來,勝利油田的采油變遷史,就是一部創新發展史。

  △這是位于東營市萊州灣的勝利油田萊113區塊。(總臺央視記者劉琦拍攝)

  上個月在國家能源集團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勝利油田萊113區塊的鉆井平臺。(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近年來,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將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黃河入海口附近海域,海上鉆井平臺。(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在勝利油田,總書記重點了解和關注的,也正是創新發展。

  依靠創新發展,勝利油田創造了一個甲子的發展奇跡,也必將繼續通過創新發展,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勉勵廣大石油工人:再創佳績 再立新功

關鍵詞:習近平責任編輯:郭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