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鑒寶專家”無資質“拍賣”安排會托
收藏品騙局套路曝光
字畫、古玩、錢幣、郵票等收藏品因具有升值空間和藝術價值而廣受投資者追捧,有關收藏品的刑事犯罪隨之而生。11月12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三中院召開的涉收藏品刑事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上獲悉,該類案件多以中老年人為目標對象,公司化運作成犯罪常態。
公司化運作成常態
北京三中院副院長辛尚民介紹,2017年至2020年三中院及轄區法院共審結涉收藏品一審刑事案件66件,該類案件主要涉及詐騙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等罪名,公司化運作成為該類犯罪的常態。為取得被害人信任,被告人故意租賃知名商圈的辦公場所,以專門公司名義開展宣傳推銷、合同簽訂、錢款收取等活動。部分公司還在求職網站公開招聘業務員,公司內部統一進行話術培訓,犯罪行為的規模性、影響面、成功率遠高于個人實施犯罪。
八成案件被害人為中老年人
根據北京三中院調研,收藏品騙局主要可分為四種套路:“以低換高”,即將廉價工藝品包裝后換購被害人手中的高價收藏品;“高價回購”,即虛假承諾高價回收藏品,騙取被害人的購買款;“定期返利”,即以投資藏品、銷售分成等名義,宣傳保本高額返息,騙取被害人的投資款;“代為拍賣”,即以召開拍賣會、展銷會等名義騙取鑒定費、展覽費、拍賣預收費(即標底費)、入場保證金、洽談費等費用,實際不召開或召開虛假拍賣會,造成藏品流拍。
北京三中院調研發現,被告人有意識地選擇老年人為目標對象,約八成案件被害人群體為55歲以上中老年人,超半數案件被害人涉及70歲以上老年人,甚至有被害人在一公司受騙購買藏品后,又在另一公司受騙委托拍賣,遭受藏品行業上下游公司的反復欺騙。
“鑒寶專家”并無鑒定資質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間,郭某等二十余人通過多家收藏品公司,以打電話等形式聯系客戶,編造舉辦展覽會、拍賣會等事由邀約被害人,虛構能幫助被害人通過拍賣會出售郵票、錢幣、字畫、瓷器等收藏品,以展覽費、拍賣預收費等各種名目騙取80余名被害人的錢款400余萬元。
公司所謂的“鑒寶專家”并無鑒定資質,所謂的“拍賣會”均是由安排好的“會托”舉牌,舉牌的最終價格不會達到藏品保留價,以保證藏品流拍。流拍后繼續勸說被害人將拍賣進場費轉為私下洽談費或繳納高規格進場費升級拍賣場次。虛構的大師身份、偽造的拍賣盛景、環環相扣的話術,都讓被害人喪失判斷能力、越陷越深。
經法院審理,被告人郭某等二十人構成詐騙罪,分別對其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六個月到一年八個月不等刑罰。(記者 朱健勇 實習生 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