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實景地的綠色蝶變,是正在中國大地上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從經濟角度衡量,要生活富裕;從環境標尺衡量,要生態宜居;從文化視角衡量,要有鄉愁韻味;從社會發展衡量,要和諧美好
◇早年到杭州富陽,看到的是煙囪林立、污水橫流。高峰時,富春江南岸造紙園區每天有800個“洋垃圾”集裝箱進出,每天產生約2000噸廢塑料、800噸造紙污泥、1000噸其他廢渣。加上水泥建材行業挖山開礦,令人神往的富春山居圖,一度滿目瘡痍
◇全面騰退傳統造紙產業,引進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逐步形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電商物流、現代金融等新興支柱產業
◇富陽向支柱產業“開刀”的陣痛曾異常劇烈:200多億元信貸風險、10萬多人就業問題、15億元稅收變零……每個環節,都在考驗地方黨委政府的決心和智慧
◇村民們深有體會,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持續保護好生態環境,山區群眾就有了“聚寶盆”,“網紅”就能“長紅”
◇活態古鎮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這里既是配套成熟的景區,也是生活化氣息濃厚的古村落。7000多位原住民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何玲玲 王俊祿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浙江杭州富陽隱居時創作的曠世名作。畫作以水墨技法描繪了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寄托著中國人對綠水青山、田園詩畫生活的向往。
習近平總書記曾借這幅畫,表達對鄉村振興的期待:要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以多樣化為美,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
以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為背景的《富春山居圖》,其歷史充滿傳奇色彩。1650年,這幅曠世名畫因火焚而分成兩段,前段為剩山圖,后段世稱無用師卷。
與這幅曾遭劫難的名畫相似,高污染的造紙等行業讓富春江一度蒙上了灰暗色調,母親河經受了一段掠奪式的開發歷程。
2005年9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調研錢塘江流域環境整治工作時,來到富陽調研富春江水環境整治,先后考察了大源溪塔堰村段和富春江污水處理回用工程,要求把發展生態經濟特別是循環經濟擺上重要位置,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
沿著這一方向指引,富陽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施多輪造紙產業整治關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如今的富春江兩岸綠意盎然,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富春山居圖實景地的綠色蝶變,是正在中國大地上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鋪陳在中國鄉村大地上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綠色底子越來越厚重,層次色彩越來越豐富,鄉愁韻味越來越甘醇,全體人民共建共享的美麗中國漸行漸近。
騰籠換鳥
千百年來,錢塘江逶迤而行,在鐘靈毓秀的江南走筆一個“之”字。
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來。這片改革開放的沃土,也因“之”落筆成韻。
錢塘江上游曰富春江。“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富春江橫貫桐廬、富陽,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元代名士黃公望曾隱居于此。經考證,這里是《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
富陽是久負盛名的造紙之鄉,有1700多年的手工造紙歷史,讀書人謂之“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除傳統手工造紙外,富陽還是全國白板紙基地。
紙,一直是富陽的經濟產品、民生產品。“一張富陽紙,十萬從業者。”在鼎盛時期,富陽有將近500家造紙廠,造紙產業稅收曾占據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然而,造紙企業的空前發展,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當年,造紙污水直接流進富春江,嚴重影響水質。
原浙江板橋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喻正其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村村辦起造紙廠。腰包鼓了,但生活質量卻大打折扣。曾住在大源溪邊的村民們回憶,十幾年前的大源溪河水既黑又臭、魚蝦絕跡。特別是一到夏天,沿河村莊更是惡臭彌漫,老人們不得不像候鳥一樣遷徙到外地的子女家。
曾任富陽區委領導的一位干部回憶說,早年到富陽,看到的是煙囪林立、污水橫流。高峰時,富春江南岸造紙園區每天有800個洋垃圾集裝箱進出,每天產生約2000噸廢塑料、800噸造紙污泥、1000噸其他廢渣。加上水泥建材行業挖山開礦,令人神往的“富春山居圖”,一度滿目瘡痍。
工業化進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當地老百姓從初賺錢時的開心,到環境污染后的不開心,一片怨聲載道,信訪不斷。
其實,又何止是富陽?彼時的中國,經濟列車高速奔馳,重污染、高耗能、拼資源的項目大行其道。
2005年9月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溯江而上,先后考察了錢塘江、富春江、蘭江、衢江的水環境整治情況。在富陽期間,他詳細了解富陽小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和五大污水處理工程建設情況。他認為,富陽在造紙業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中干勁很足、規劃很好,希望繼續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
在大源鎮塔堰村段,習近平同志察看了大源溪的水質。當年的大源溪滿是污泥濁水,是一條令行人掩鼻的“劣五類”河。據陪同調研的大源鎮有關負責人說,當時大源溪上游仍有造紙廠,水質相對較差。習近平同志在現場實地察看,并提出明確要求,希望富陽加強大源溪的污染治理。
在實地考察當時的永泰紙業污水處理工程運行情況時,污水處理技術員徐靜靜負責介紹企業環保情況。“習近平同志問得很細致,也為行業發展指出方向。”徐靜靜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當習近平同志得知她是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以后,還特別鼓勵她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多為富陽的碧水藍天作貢獻。
考察結束后不久,浙江省明確了富陽造紙產業整治提升的重點,即淘汰小規模造紙企業,上規模企業要求提高污水回用率,削減廢水排放量,提升排放標準,達到增產不增污、增產減污,甚至增產大幅減污。
回望綠色轉型的歷程,富陽向支柱產業、富民產業開刀的陣痛曾異常劇烈:200多億元信貸風險、10萬多人就業問題、15億元稅收變零……每個環節,都在考驗地方黨委政府的決心和智慧。
親歷富春江變遷的富陽區副區長喻乃群說,2005年至2016年,富陽投入123億元,對傳統造紙產業整治提升,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園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
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陽的光輝。一灣富春江十余載的變遷,也印證著美麗中國建設的腳步鏗鏘。
從2002年底提出“以建設生態省為重要載體和突破口,加快建設‘綠色浙江’”,到2005年發軔于余村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再到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秉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開辟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境界。
近年來,富陽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逐步從精準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轉為實現支柱產業整體“騰籠換鳥”——
富春江南畔給造紙企業供暖的“三支煙囪”推倒了,全面騰退傳統造紙產業;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引進來了,逐步形成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電商物流、現代金融等新興支柱產業,實現了發展理念、產業結構、未來路徑的“三重變革”。
富陽區委主要負責人說,富陽先后實施了七輪造紙行業整治提升,淘汰江南區塊富春灣新城的高污染、高能耗的造紙及關聯企業,培育、引進以高新制造業為主體的新興產業,堅持走“無污染、小空間、高科技、大產出”的產業發展道路,實現區域發展新舊能動大轉換,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民生之路。
如今,一江秀水逶迤,兩岸群山疊翠,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正在它的創作地以加速度實景重現。
點綠成金
1932年,郁達夫乘船來到富春江畔的小集鎮東梓關,在此居留了一個月。同年,他發表了小說《東梓關》。
在郁達夫的筆下,這是一個恬靜、悠閑、安然、自足的江邊小鎮。鎮上住著遠近聞名的老中醫,岸邊有輪船碼頭,池塘邊的青石板小街上一度店鋪林立,人們以早晚班輪船的汽笛聲估算時間。鎮側有石崖,登臨可見藍碧的天,澄明的水,兩岸的青山紅樹以及隔江的山影。
時光流逝近90載,如今的東梓關依然恬靜,且多了不少意趣。和江濱的綠意盎然一起冒出來的,還有40多幢杭派民居。這里成為人們享受田園夢、感知慢生活的驛站。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他強調,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浙江發展最動人的色彩。
點綠成金,離不開持之以恒的改革奮斗。近年來,富陽大力發展城鄉“美麗經濟”,以全域景區化標準推進鄉村環境大提升、實施鄉村風貌大整治,推進鄉村產值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日益優化,城鄉居民滿意度、獲得感不斷增加。
從2005年起,富陽大源溪開始了十多年的治理之路。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以來,僅大源、靈橋兩鎮就關停造紙企業109家。2010年底,大源溪(小源溪)綜合整治工程啟動,先是清淤,然后進行景觀綠化、橋梁和溪堤整治,并開展了大源溪沿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源集鎮給排水改造、大源工業園區管網維修疏通、“三違”企業整治等行動。
整治成果顯而易見。如今的大源溪,上游河水清澈見底,水質基本在Ⅲ類水以上,可見魚蝦,春夏時節不少市民趕來這里垂釣、游泳。附近村民基本告別了臭氣熏天的日子,時見白鷺等鳥兒在河里覓食。
夏季,綠水青山間的龍鱗壩,成了市民追捧的清涼之所。這里地處富陽區湖源鄉。經過多年的產業轉型和環境整治,富有創意的龍鱗壩成為市民暑期打卡點,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網紅地。
2019年7月6日,游客在富陽龍鱗壩戲水游玩 富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每到夏秋季的周末時光,成千上萬的游客給這里帶來人氣,也帶來了生意。游客們甩掉鞋子,把腳探進溪流,遠處民居白墻黛瓦,兩側青山環繞,抬眼看長橋臥波,低頭是清澈的壺源溪水。
最吸引人的,是溪流中央的一道水壩。水壩由一個個扇形層層相連,水流隨階梯狀的堤壩流下,激起白色水花,宛如龍鱗閃爍。
清澈的溪水來之不易。多年前壺源溪沿岸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化工廠、養殖場,導致水體污濁,村民下水往往渾身發癢,群眾意見很大。順應百姓呼聲,湖源鄉大力推進“五水共治”,部分河段屬劣Ⅴ類水質的壺源溪被列入整治目標。當地投入近十億元治水,關停了壺源溪沿岸64家污染企業。通過幾年努力,水質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隨著綠水青山逐漸恢復,湖源鄉開始尋找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經過干部群眾充分討論,當地提出發展鄉村旅游、打造親水平臺的創意。龍鱗壩由此建了起來。
龍鱗壩邊,一眾村民正在售賣泳衣、水槍,農家豆腐、龍門油面筋等當地小吃隨處可見。溪渡民宿負責人吳芝英說,網紅地引來大批游客,客房已經訂到了一個月以后。
龍鱗壩所在的新一村,村干部洪婷華告訴記者,旺季時,這里每天接待游客超1萬人次,農家樂可以接待2000名游客,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村民們深有體會,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洪婷華表示,持續保護好生態環境,山區群眾就有了“聚寶盆”,“網紅”就能“長紅”。
富陽區委領導表示,這些年,富陽依托豐富的自然山水資源和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淀,統籌推進美麗鄉村、美麗城鎮、美麗經濟“三美”建設,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最美示范區。
如何激發基層干部群眾投身鄉村振興的干勁和活力?富陽的辦法是,把“比美”辦成擂臺賽,強化“賽場賽馬”理念。比如最美庭院、最美鄉村、村干部擂臺比武等,在比中學、比中趕、比中超。十幾年間,富陽鄉村從“臟亂差”變成“潔凈美”,小城鎮由“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我的家鄉在畫里”。洞橋鎮查口村村民給區領導寄了一封感謝信。信中表達了對家鄉環境面貌變化的由衷感謝,也道出了洞橋鎮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鎮”美麗鄉村游的點點滴滴。區領導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收到這樣的信,比收到許多大榮譽、大獎杯都要高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自2003年以來,浙江深入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美麗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為鄉村振興打下基礎。不少地方通過把人人稱羨的“顏值”,轉化為村民實打實的“產值”,有效提升了老百姓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展現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
記住鄉愁
黃公望筆下,《富春山居圖》定格了后人心中的富春山水。傳世名畫照進現實,作為重要原創地和實景地,富陽近年來城鄉并舉,“全域大花園”輪廓漸顯,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詩意舒卷。
溪流潺潺、鳥語花香、果樹林立,大大小小的農家別院并立……步入東洲街道黃公望村,就像走入了一幅山水人家的水墨畫。600多年前,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正是在此結廬隱居,揮毫潑墨創作了這幅千古名作。
寄情公望隱居地、啟動“公望富春兩岸文化周”、打造“金秋火柿節”、開展民俗文化互動……多年來,黃公望村不斷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文旅融合迎來大發展。
受訪專家認為,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從經濟角度衡量,要生活富裕;從環境標尺衡量,要生態宜居;從文化視角衡量,要有鄉愁韻味;從社會發展衡量,要和諧美好。
從陽陂湖到龍門古鎮,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交融匯織;從造紙業到富春灣新城,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接棒傳遞;從鄉野農村到杭黃未來社區,原生態與科技生態交相呼應……“山水相依、產城融合,現代氣派、田園風光”,人們在這里再次遇見詩和遠方。
最是文化能致遠。富春山水先后孕育了三國東吳大帝孫權、晚唐詩人羅隱、清代父子名臣董邦達和董誥、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當代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等一大批名人雅士。
富陽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樓高峰說,富陽擁有以富春江為主軸的“一江十溪”獨特自然山水、美麗人文和生態資源優勢,景觀既各具特色、獨立成景,又互為統一、串珠成鏈,讓廣大游客在淳樸的鄉村氣息中,尋找自然與生活之美。
古鎮,是歷史留下的寶貴遺產。作為杭州全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富陽區龍門鎮是孫權后裔最大聚居地,積淀了獨具魅力的孫吳文化、三國文化、宗族文化等,是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地域縮影。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龍門之古,濃縮在歷史建筑中。白墻黑瓦、書院牌坊,寺廟祠堂、高墻環列,馬頭翹角、河畔橋廊,處處是歷史,步步有文化。
良好生態和獨特古韻,吸引更多年輕人逐夢田園,重新尋回鄉愁記憶。
村民何苗娣在龍門溪邊開了家餛飩鋪。一到周末節假日,鎮上擠滿了年輕人,還有不少舉著手機直播的網紅。
活態古鎮,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在龍門古鎮,這里既是配套成熟的景區,也是生活化氣息濃厚的古村落。7000多位原住民延續著傳統的生活方式。
民俗是鄉村的標簽。富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居民的生活狀態,在東梓關村,這里展現了古韻幽幽的漁捕風俗,傳承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醫者仁心的張氏骨傷醫養文化,重構了江南水墨風格的新杭派民居。
據介紹,富春山居式鄉村和小鎮面貌快速重現,出現了龍鱗壩、東梓關、黑山頂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網紅打卡地,挖掘并展示了周雄孝善文化、夏震武國學文化、施肩吾狀元文化等一大批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富陽真正成為一個“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味道山鄉。
洞橋鎮是富陽區西北部的山鄉小鎮,杭州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唐代詩人施肩吾的故里。2015年,世界著名建筑大師王澍,在文村設計建成浙派民居村落。這幾年,圍繞“洞橋花開、營地之鄉”定位,引進杭州(國際)青少年洞橋營地項目,發展“營地+”特色產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致富路。
漁山有“富春卷首”之稱。因位于富春江南岸,歷史上被稱為“漁浦”,有“漁浦江山天下稀”的美譽。南朝至清代有107首詩詞描寫漁浦,是“錢塘江唐詩之路”的重要一站。這幾年,他們打響了“山鄉漁浦”的品牌,吸引游客到這里吃富春江鮮、品安頂云霧茶。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田園逐夢,詩意棲居。
“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正實實在在地變成人民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
刊于《瞭望》2021年第51期
視頻《富春山居蝶變記》
總監制:馮瑛冰、何玲玲
監制:史湘洲
統籌:楊琳、袁震宇
剪輯:王俊祿
鳴謝:富陽區融媒體中心
制作:新華社浙江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