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專題庫 > 專題新聞

45年過去,筑牢防震減災的生命線 | 長城評論

來源: 長城網  郭慧巖
2021-12-30 15:00:00
分享:

  長城新媒體評論員 郭慧巖

  又到一年“7•28”,這兩天,唐山大地震罹難者紀念墻下又多了許多白色的、黃色的鮮花。

  雖是盛夏,這面黑色的墻卻透出寒冷的光,讓人心生悲涼。墻上名字密密麻麻,每一個名字都代表著一個生命,這些生命都在45年前那場大地震中戛然而止。

  燕山碭莽,渤海濤平,原豐土沃,河暢渠清……然天行有舛,丙辰之歲,降奇災于唐山……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凌晨3時42分53.8秒,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24萬余人不幸遇難。

  殘存的遺址里留住了當初地震的慘烈,也見證著,45年來,一個新唐山從廢墟瓦礫中崛起,“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斷刷新著世界對唐山、對中國的認知。

  從未忘記地震災害帶來的苦難,也就從未忘記與之斗爭的防震減災事業。這些年,唐山在防震減災上不斷探索,為防震減災注入“科技含量”,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提升“安全指數”。

  建成了擁有數字遙測地震臺網,地球物理場臺網、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網、強震臺網及“三網一員”宏觀觀測網絡的最為齊全的地方地震監測體系;不斷完善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實現了部門間、現場與指揮中心間音視頻互聯互通;加強防震減災科學普及的創新研發,加快構建集減隔震、應急救援、地震儀器研發生產于一體的唐山防震減災產業園……

  這些舉措立足于“防”、于“救”,大大提升了科技在防震減災工作中的“含量”。事實也證明,科技在防災減災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預警速度、提升預警準確度、增強救援速度與質量。大數據時代,科技也應當成為防災減災救災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就指出,要不斷增強防震減災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統籌各方資源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加強科技創新團隊建設,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

  在唐山舉辦的2021中國•唐山國際應急產業大會、第二屆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大會上,展示了近些年防災減災救災新技術新裝備。比如曾多次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固定翼無人機,集消防、搶險、防疫等功能于一體綜合應急救援車等。

  這些新技術、新設備給救援工作打開了新通道,也給人以新的希望。

  于7月1日起施行的《唐山市防災減災救災條例》中也明確提出,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研究開發用于防災減災救災的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大力推進高新技術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應用。

  走過45年,唐山留給我們的,有傷痛,也有警醒。

  只有當防震減災手段“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更加重視科技的“分量”,才能不斷提高“防大震、減大災、抗大震、救大災”高質量服務能力。

  我們無法阻擋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將生命、財產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鍵詞:唐山大地震45周年責任編輯:梁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