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回望2021年,走進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十四五”開局的首考,中國各地交出怎樣的答卷?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結構性、局部性的問題需要關注?各地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實招?央廣網特推出“開局十四五”系列報道,觀路徑,看成效,多角度聚焦開局之年新氣象、新思考。
央廣網海口1月21日消息 南風吹拂,海港帆起。對作為全國唯一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海南而言,2021年尤為特殊。
2021年,海南省生產總值6475.20億元,同比增長11.2%,增速位列全國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2%,位列全國第七;全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21.2億元,增長1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97.62億元,同比增長26.5%,位列全國第一……
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比回落、PM2.5濃度均值為有監測歷史以來最低、前三季度CPI自2010年以來首次同期同比下降……
“十四五”開局一年以來,海南著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外開放、人才引進、生態保護三駕馬車齊頭并進,蹄疾步穩將各項工作推向前進。
日新月異,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生動寫照。
制度集成創新 筑造開放新高地
不久前,記者來到海口日月廣場的海控全球精品免稅城,只見店內滿是前來選購免稅商品的顧客,收銀臺前排“長龍”早已是這里的常態。
“以前到海南來是度假為主,現在則是以購物為主,順便在海南度假。”來自重慶的游客趙女士在離島前特地前往免稅店購買一些化妝品和護膚品。她告訴記者,海南的免稅品牌很多,價格比起普通專柜便宜不少,加上促銷活動和優惠券,很劃算。
游客購買免稅品(央廣網發 海口市旅文局供圖)
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政策之一,免稅購物已成為海南旅游消費的金字招牌。2021年,海南離島免稅銷售“爆發式”增長,10家離島免稅店銷售額601.73億元,同比增長84%;免稅購物人數967.66萬人次,同比增長73%。
2021年12月2日,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正式投入運營。海南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美蘭機場二期投入使用,海南將進一步提升免稅商業設施環境,努力實現品牌、品種、價格與國際“三同步”,增強引導境外高端購物消費回流的能力。
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的關于“深化產業對外開放”的舉措之一,2021年5月6日,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在海口拉開帷幕。作為首個以國內外消費精品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全球約70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消費品牌參展,進場觀眾超24萬人次。
首屆消博會(央廣網發 海南經發局供圖)
珠寶品牌戴比爾斯永恒印記在參加消博會后,被海南高水平的開放政策所吸引。僅一個月時間,公司的海南自貿港運營中心便在海口綜合保稅區落戶。“成立運營中心是公司分階段在海南自貿港構建供應鏈的重要舉措。”企業相關負責人吳峰說,未來將把鉆石珠寶加工制造環節落地海南。
從“匯全球”“買全球”,到足不出戶“逛全球”“賣全球”,海南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交匯點的美麗圖景日漸清晰。
2021年年初,柬埔寨瀾湄航空的一架空客A320飛機在海南接受高級別定檢維修。根據海南自貿港原輔料“零關稅”政策,這架飛機在此次定檢維修中,所使用的機身改裝器材包、發動機油濾等進口原輔料,均享受免征進口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等政策優惠,節省了10%至15%的維修成本。
貨物進出繁忙的洋浦港(央廣網發 洋浦經濟開發區供圖)
“此前海南一直缺少第二產業基礎。”絲路研究院(海口)院長張湧說,“原先不是不想搞,主要是基礎薄弱、成本又太高,缺乏競爭優勢。”如今,在原輔料“零關稅”等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海南自貿港正努力匯聚一批高端裝備制造企業,進而形成產業高地。
交通工具和游艇“零關稅”政策紅利,可見一斑。
管得住,才能放得開。海南把風險防控作為事關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敗得失的最關鍵變量,統籌發展和安全。全省設立15個風險防控專項工作組,負責統籌協調各專項領域重大風險防控工作;海南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對人流、物流、資金流實行24小時監控;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離島免稅套代購行為,啟動實施離島免稅商品溯源管理……
2021互聯網產業知名企業海口行(央廣網發 海口投促局供圖)
作為島嶼型經濟體,海南在做好市場主體培育的同時,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全球投資者到海南投資興業。
2021年1月至10月,市場主體活躍度同比提升25.9%;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649家,同比增長153.69%;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424.1%,增速位居全國第一。隨著各類市場主體和要素資源加速集聚,海南正在成為世界投資興業優選地。
引“四方之才” 為自貿港蓄能
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對標最高水平開放政策,建設全國唯一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一切工作的基礎在于人。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海南緊緊抓住人才這個關鍵變量,出臺一攬子利好政策,聚焦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發展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招才引智工作,引“四方之才”向海南涌流集聚。
憑借30年的旅游零售和免稅行業從業經驗,新加坡人林月文在2021年6月被聘為海南省屬國企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下屬全球消費精品(海南)貿易有限公司副總裁,而后又被聘為海南控股三級公司海南海購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以及三級公司海南海控免稅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法定代表人。這是自海南自貿港建設以來,首位擔任省屬國企下屬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外籍人才。他坦言,自己是受到海南自貿港政策吸引,選擇投身于海南免稅行業的。
林月文獲聘海南國企要職,是海南使用各類優秀人才的一個突破。
破題,在于靈活運用相關政策。
海南制定出臺《海南省優化總部企業團隊引才服務保障辦法(試行)》,助力引進一批總部企業落戶海南;以“聚四方之才 共建自貿港”為主題啟動招才引智活動;中組部選派的第四批來瓊掛職優秀干部相繼抵瓊,在掛職干部主導推動下,海南創造了多個“第一”——首支自貿港建設投資子基金的設立、首個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方案清單的制定出臺……
2021年海南自由貿易港招才引智活動啟動(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
“林月文現象”以及“雙聘”“柔性”引才成效,成為海南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上有突破,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人才政策的生動注腳。統計顯示,自2018年4月13日到2021年12月底,短短3年多的時間,海南省共引進人才40.7萬人。
依托人才引進,海南以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陸海空”三大未來產業。目前,“南繁硅谷”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以“奮斗者”號為代表的深海科技項目在崖州灣科技城落地,“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在文昌國際航天城發射……
2002年起,中國農業大學作物育種海南基地負責人劉波每年到海南開展南繁工作。他目睹了老一輩南繁人幾十年如一日投身科研,也見證了這片熱土誕育的一個個良種在全國大面積推廣。
“過去南繁‘又難又煩’,不僅要找地搞科研,吃住也成問題。”劉波說,隨著南繁硅谷建設推進,工作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從簡陋的茅草房到舒適的宿舍,從坑洼的土路到平坦的水泥路,南繁育種也從過去的季節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種轉變。”
精裝修的單人間、雙人間宿舍拎包入住,數十個實驗室和科研平臺陸續建設……據介紹,園區為研究生教學、科研及生活提供全方位配套保障,還將構建深度融合的產學研生態體系,為南繁硅谷建設夯實人才基礎。
每年有來自全國29個省份7000多名科研人員來瓊從事南繁工作,全國70%以上育成的農作物品種都經過南繁育種。
據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人才工作站工作人員楊帆介紹,目前已有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16個科研院校到此開展南繁研究,中種集團、德國科沃施等一批國內外龍頭企業也先后落戶崖州灣科技城。
海南崖州灣種子實驗室(央廣網發 崖州灣科技城供圖)
人才進得來,更要留得住。而留才關鍵,在于增強各類人才在海南干事創業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
2021年11月,B類人才、隆平生物技術(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呂玉平開心不已,“終于拿到永久居留證了,這下可以安心在三亞創業搞科研了。”
作為國際知名的糧油作物生物技術芯片研發專家,呂玉平2019年被推介到三亞進行創業。兩年時間里公司迅速成長為估值超過10億元并具有行業獨角獸企業潛質的高科技育種企業,這離不開三亞對人才工作的鼎力支持。呂玉平向記者介紹:“三亞以全球動植物中轉基地的平臺幫助企業進口了急需的科研玉米種質資源;支持團隊申報首批‘雙百’人才團隊,幫助其申請省級人才主管部門出具辦理永久居留證的推薦函……”
科研人員正在做實驗(央廣網發 武昊 攝)
呂玉平是海南人才服務保障工作的一個縮影。
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攬子”人才保障政策體系,涵蓋了人才落戶、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看病就醫、外國人停留居留等方方面面,為人才來瓊提供全方位保障,免除后顧之憂。
打造生態環保“海南樣本”
2045.13億元!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在全國率先發布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成果。
“GEP是指特定地域單元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所有生態產品的價值。換句話說,它就是用一個清晰的數字,告訴人們‘綠水青山’到底值多少‘金山銀山’。”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執行院長湯炎非解釋。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央廣網發 海南省林業廳供圖)
作為海南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建設,成為生態環境保護“海南樣本”的一個代表。
“從2016年啟動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2021年首批國家公園正式宣布設立,國家公園的‘轉正’經歷了5年‘考核期’,這并非易事。”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直言,“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既是一項從無到有的開創性工作,也是對原有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的改革、升級與完善。”
從成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到出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從加大熱帶雨林生態修復力度,到實施核心保護區生態搬遷工程。在海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各方力量不斷努力下,海南熱帶雨林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破與立”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之路。
海南長臂猿B群嬰猿(央廣網發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雖歷經漫長,但隨著一項項制度相繼出臺、一次次創新實踐相繼展開,換回的是喜訊頻傳: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至5群35只;12個植物新種、6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陸續被發現;470戶1885名群眾陸續搬出核心保護區,實現“拔窮根”“摘窮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共贏共榮的實踐,不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試點“成績單”,也正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愿景變為現實。
“現在逛超市都開始習慣自帶購物袋,農貿市場里每個攤販都使用可降解環保袋包裝,就連外賣包裝盒和餐具幾乎全部換成環保材料,曾經在生活中廣泛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已逐漸被替代。”市民關先生對這樣的變化感到欣喜。“禁塑”作為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標志性項目之一,正在海南全面開展。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禁塑辦副處長公磊介紹,作為國內第一個通過地方立法推行禁塑的省份,自2020年12月1日起,海南進入“禁塑時代”。目前共發布了三批次禁塑名錄,對4大類19種塑料產品實施禁止和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自“禁塑令”實施以來,海南已有738家企業獲得了“禁塑”替代品監管碼,替代品銷售量近3萬噸。
海口市龍華區一環保服務站,展示架上均為全降解塑料制品(央廣網發 王程龍 攝)
一年來,海南全省禁塑違法案件共立案4102宗,罰款697.6萬元。
如“禁塑”般一項項入列的改革舉措,代表著海南卓有成效的“綠色實踐”,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經驗做法。
海南長臂猿全方位保育項目、海口市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項目、儋州市老市村濕地生態修復及垃圾管理項目從全球26個國家申報的258個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全國最大的優質蝦苗基地文昌馮家灣建起了現代化漁業產業園,通過循環水、車間化養殖,尾水統一治理達標排放,徹底化解困擾多年的養殖海水污染問題;
……
攝影愛好者拍攝、觀鳥(央廣網發 海豹 攝)
海南陸續修訂20余項涉及生態文明領域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確保相關改革于法有據,既為相關改革創新“保駕護航”,又在國內生態文明立法空白領域“探路尋方”。其中,海南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規定、生態保護補償、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規定、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系列立法實踐走在全國前列。
追求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GDP,海南持續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勇立潮頭,擁抱自貿港,海南正不斷呈現出新魅力,迸發新活力。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凌云
統籌:陶玉德
記者:蔡文娟
編審:孔明 張偉
視頻:陶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