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日)國新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情況。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介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開展6批、共采購234種藥品,涉及市場金額約占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和生物藥采購金額的30%。2021年開展了胰島素專項采購,首次將集采從化學藥拓展到生物藥領域。高值醫用耗材集采聚焦心內科和骨科2個群眾最為關注的領域。心臟支架集采已平穩運行一年,中選支架使用總量169萬個,達到全年協議采購量的近1.6倍。去年針對較為復雜的骨科耗材開展了國家組織人工關節集采,進一步擴大了改革的覆蓋面。
地方也按要求積極開展藥品、耗材集采。目前,所有省份均已通過省級或省際聯盟的方式開展藥品、耗材集采。從采購品種看,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三大藥品板塊均有涉及,冠脈球囊、眼科人工晶體2個品種已實現省級集采全覆蓋。
隨著集采深入推進,集采品種總體呈現出“價降、量升、質優”的特征。具體來看:
一是價格回歸合理水平,群眾受益明顯。前六批藥品集采平均降價53%,心臟支架平均降價93%,人工髖、膝關節平均降價82%,有力地擠出了虛高空間。截至2021年底,國家組織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已累計節約費用2600億元以上,在維持醫藥價格總水平穩定上起到重要作用。國家醫保局開展的醫藥價格指數監測顯示,2019年、2020年化學藥品價格水平同比連續下降,降幅達7%左右。藥品平臺采購數據也顯示,全國公立醫療機構藥品總費用在使用量持續放大的情況下,穩中有降,2019年為8655.6億元,2020年為7836.8億元,降幅近10%。
二是臨床使用藥品、耗材的質量得到提升,臨床服務需求充分釋放。據統計,集采品種中,群眾使用原研藥和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仿制藥的比例從集采前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集采前,臨床使用的心臟支架約1/3為不銹鋼材質,集采后性能更好的鉻合金支架使用比例超過95%,集中采購有效促進了高質量產品的市場替代。集采品種使用量相比集采前上漲,更多患者獲益,如乙肝用藥恩替卡韋用量比集采前增長78%,白血病用藥伊馬替尼(《我不是藥神》電影原型藥品)增長35%,說明臨床需求得到充分釋放,更多患者得到治療。
三是推動形成公平競爭、質量保障與創新驅動的行業發展新格局。集采通過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競爭方式,逐步完善了醫藥領域以市場為主導的價格形成機制,引導企業加強質量和成本控制,積極開展產品研發和一致性評價工作,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促進“三醫”聯動。集采促進了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優化,通過將節約的醫保資金按一定比例留用醫療機構的方式轉變激勵機制,也為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和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改革創造了條件。
下一步,國家醫保局將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集采成為公立醫療機構采購的基本模式。藥品集采在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三大板塊全方位開展,高值醫用耗材重點聚焦骨科耗材、藥物球囊、種植牙等品種。到2022年底,實現國家和省級集采藥品合計數在每個省份均達到350個以上,高值醫用耗材品種數達到5個以上,使集采成為常態,穩定社會預期。(總臺記者 鄭怡哲 劉婷玉 周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