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一項固定安排。今年3月6日下午,總書記再次來到北京友誼賓館,看望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這兩個界別的工作領域,都是“國之大者”,都有“為大國筑底”的屬性。總書記來到這里,談的也是“底氣”“底線”“托底”。《時政新聞眼》為你解讀。
連續第十年參加聯組會,界別背后有深意
與人大代表團以地區劃分不同,政協的界別設置更多呈現行業、黨派等特點。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共設34個界別。2013年至今,習近平連續十年參加政協聯組會,已經涵蓋了20多個不同界別。
政治協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重要體現。在習近平去過的界別里,近半數是民主黨派。2018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民盟、致公黨等界別聯組會時,首次提出“新型政黨制度”。
△2022年3月6日,當天的聯組會在友誼賓館舉行。(總臺央視記者 石丞 拍攝)
近年來,習近平還在參加相關界別的政協聯組會時,針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型政商關系、關心尊重知識分子、文藝創作、學術創新等發表重要講話。
△聯組會現場。(總臺央視記者 段德文 拍攝)
2020年,全國兩會延期到5月舉行,習近平參加了經濟界委員聯組會,強調要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去年,習近平參加了醫藥衛生界和教育界政協委員的聯組會,重點就保障人民健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要求。
今年將召開黨的二十大,做好“三農”工作、穩定“三農”這個基本盤,對于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具有特殊重要意義。社會保障則關乎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今年兩會,習近平選擇看望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傳遞了鮮明的信號。
7位委員面對總書記發言
在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上,和去年一樣,也是7位委員面對總書記發言。
來自農業界的羊風極委員首個發言。作為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田表村原黨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庭院經濟,減輕了對傳統種植水稻和橡膠的依賴。在發言中,他建議進一步加大對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力度,產業發展要形成當地的特色。
另外三位發言的農業界委員王靜、唐俊杰、萬建民,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種業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分別提出了推廣綠色生產技術、打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提升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等具體建議。
△王靜委員。(總臺央視記者 盧心雨 拍攝)
益西瓦達委員曾是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習近平2017年3月到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他身著藏族服裝向總書記獻上潔白的哈達。
今年,作為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全國政協委員,益西達瓦從立法和制度的角度建議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建立可持續增長機制。
△益西達瓦委員。(總臺央視記者 賈林 拍攝)
△益西達瓦委員展示的懸崖村對比圖。(總臺央視記者 盧心雨 趙化 拍攝)
莫榮、王海京也是來自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的委員,他們分別提出了推動社保人員全覆蓋、助力社會組織在推進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作用等建議。
△莫榮委員。(總臺央視記者 姚瑤 拍攝)
底氣:戰略性有利條件
在聽取了7名委員發言后,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重點談到三個“底”——底氣、底線、托底。他首先談的是中國發展的“底氣”。
去年底在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習近平就點出了我國發展面臨的重要挑戰: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
△聯組會現場。(總臺央視記者 李輝 拍攝)
時隔近3個月,習近平在這次政協聯組會上對國際形勢作出進一步的判斷——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國博弈日趨激烈,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
既正視困難又堅定信心。聯組會上,總書記鮮明指出,我們要看到,我國發展仍具有諸多戰略性的有利條件。這就是五個“有”。
去年1月,習近平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世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一個“亂”字,而這個趨勢看來會延續下去。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國的領導力和制度優越性如何,高下立判。
在這次政協聯組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國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打贏脫貧攻堅戰等實踐中進一步彰顯顯著優越性,“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對比更加鮮明。
△湖北宜昌,蜂蜜是當地的富民產業之一。(圖/視覺中國)
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多次指出,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今天,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空前增強,也彌足珍貴。
底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習近平在聯組會上談到的第二個“底”,就是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總書記在會上首次提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
△湖南永州,規模化農田劃分井然有序。(圖/視覺中國)
1994年,一位叫萊斯特·布朗的美國學者寫了一篇文章——《誰來養活中國》。
今天的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中國用實際行動有力回答了這一問題。
△山東濱州,黃河灘區迎來麥收。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圖/視覺中國)
成績來之不易,仍要繼續鞏固拓展。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條底線,就必須堅決抓住種子和耕地這兩個要害。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去年底,習近平指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在這次聯組會上,他再次強調,要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重慶北碚區對鄉鎮實施農田宜機化改造,坡地變良田。(圖/視覺中國)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習近平多次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在這次聯組會上,他再次強調,種源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基地,育種工作者正對成熟的雜交水稻進行抽種。(圖/視覺中國)
從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出發,習近平談到了“大食物觀”。他指出,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托底:為了人民生活安康
當天的聯組會上,習近平還談到了第三個“底”——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既是基本制度保障,也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習近平指出,要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實現制度安排更加公平,覆蓋范圍更加廣泛,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2021年8月,習近平到承德濱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調研。這是服務中心的志愿者代表。(總臺央視記者 覃思 拍攝)
民生冷暖,枝葉關情。習近平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他特別提到一些群體,包括特困人員、農村老年人、兒童、“三留守”人員、因疫因災遇困群眾、殘疾人、流浪乞討人員、精神障礙人員等。針對特困人員,習近平強調,要“確保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2021年10月,山西霍州馮南垣村遭遇強降雨,不少房屋倒塌。當地政府和社會力量幫助受災居民重建裝配式住房。(總臺央視記者 彭漢明 拍攝)
在帶著感情托底的同時,對于一些“蛀蟲”“害蟲”也絕不能手軟。去年2月,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就專門強調,要以零容忍態度嚴厲打擊欺詐騙保、套保或挪用貪占各類社會保障資金的違法行為。
在這次政協聯組會上,習近平再次指出,要守護好人民群眾的每一分“養老錢”“保命錢”。他還強調,要堅決杜絕欺凌虐待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違法行為。
△2021年12月,河北邯鄲,工作人員為村民講解醫保政策。(圖/視覺中國)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
從中國發展具有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的“底氣”,到堅守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底線”,再到人民生活安康“一個都不能少”的“托底”……這一個個堅實厚重的“底”,承載的是一個堅韌不拔、欣欣向榮的中國。
監制丨申勇 龔雪輝
主筆丨朱超 覃思 劉瑞琳
主編丨郁振一
記者丨王鵬飛 賈林 姚瑤 盧心雨 潘毅
視覺丨陳括 張晶 齊歡
編輯丨劉沖 王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