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東魏北齊時期,游走于晉陽城古街小巷間,感受古代人間煙火氣。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如今,科技賦能博物館“潮表達”,讓這一切變為可能。
3D掃描、VR、全息影像、紗幕投影……近年來,在中國各地博物館,除語音講解、文字介紹、圖片展示等常規手段外,各類數字技術也層出不窮,這些“花式”創新,吸引越來越多的民眾“走”進古代,走近歷史。
近日,記者來到太原博物館,探訪該館中的“潮應用”。
正在進行的“錦繡太原歷史文化展”中,在北齊徐顯秀墓壁畫、虞弘墓等多個展示區域,都可見數字技術應用場景。其中,一處名為“霸府別都”的沉浸式走廊,現已成為參觀者的網紅打卡點。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沿著走廊中央一步一步向前走,只見一朵又一朵蓮花在地面互動投影技術下隨腳步“盛開”,如同人在畫中游。走廊兩側,兩面長約15米、高約3米的展板墻上,工作人員通過運用三維技術設計場景,再現古都晉陽(今太原)街貌。
記者跟隨工作人員沿著走廊中央一步一步向前走,只見一朵又一朵蓮花在地面互動投影技術下隨腳步“盛開”
走進“城門”,只見幾名士兵在門口站崗,相隔不遠處,一群人正圍觀城門告示。玩陀螺的孩子、打傘擺水果的商販、看布料和首飾的女子、茶莊館喝茶的客人……街道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一片繁華景象。
“霸府別都”沉浸式走廊
太原博物館公眾服務部講解員甘露介紹,畫面中的駱駝、馬車、建筑等,都是根據當時東魏北齊時期晉陽城的特點設計而成,“讓參觀者穿過街道時,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太原博物館中的“潮應用”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位于該館的戴莊金墓展區,由沉浸式三折幕、地面氛屏、透明屏組成。據介紹,通過數字化手段解構墓室建筑,讓壁畫上的元素“活”起來,這種沉浸式視效體驗,可以讓游客身臨其境地感受“地下世界”,探尋金代墓葬文化。
通過冰屏投影展示虞弘墓漢白玉石槨內部構造
上述科技手段不止為游客帶來新體驗,同時也為解說員的工作增色不少。甘露從事講解工作已有7年時間,在她看來,相對于文字解說詞,這種科技體驗更加生動、直觀,游客更容易接受和感興趣。“高科技能夠輔助我們的講解內容,讓游客更全面地了解歷史文物。”
位于該館的戴莊金墓展區,由沉浸式三折幕、地面氛屏、透明屏組成
從課本里學到的歷史知識,到親眼目睹博物館的考古實物,有學生參觀者認為,數字化技術激活了原本凝固的歷史,讓課本里的文字“活”了起來,也讓他們“離歷史更近了一些”。
文/中新網記者 高雨晴 胡健
攝影/高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