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塞罕壩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

來源: 新華社  
2022-04-19 15:08:29
分享:

  4月中旬,一場春雪過后塞罕壩林場銀裝素裹。約10厘米厚的積雪緩解了塞罕壩防火壓力,也給前來采訪的記者來了一個“下馬威”——車輪打滑無法進山,穿著厚棉服依然感覺被凍透,我們切身感受到,塞罕壩115萬畝人工林的來之不易。

  今年是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60周年,望著眼前茫茫林海,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是寸草難生的一片荒漠。

  4月13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厚厚的積雪。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 攝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承德市最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塞罕壩意為“美麗的高嶺”,這里曾是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后因開圍墾荒、大肆砍伐,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20世紀60年代初,為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國家下決心建一座大型國有林場,恢復植被,阻斷風沙。

  1962年2月14日,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據林場第一代建設者回憶,當時到處是沙地和光山禿嶺,風卷著沙粒雪粒遮天蓋日,打到臉上像刀割一樣疼。

  4月13日,因塞罕壩機械林場路面積雪較厚,一輛卡車和兩輛轎車停在路邊無法前行。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 攝

  盡管條件艱苦,但來自全國18個省區市的127名大中專畢業生響應國家號召,與當地林場242名干部職工一起,組成369人的創業隊伍,開啟了戰天斗地的拓荒路。

  當年和5名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高中生陳彥嫻,如今已是滿頭銀發,她說:“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咸菜。”

  因缺乏在高寒地區造林的經驗,1962年、1963年塞罕壩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次造林失敗,動搖了人們的信心。

  為了讓大家安下心來,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把妻子和5個孩子從承德市舒適的家里接到了塞罕壩。他帶領職工開展“馬蹄坑大會戰”,吃住在山上。艱苦付出終換來回報:栽植的落葉松516畝,成活率達96%以上。

  王尚海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從遺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壩。伴他長眠的松林如今叫“尚海紀念林”,這里成為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

  圖為4月14日拍攝的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的起源地——尚海紀念林局部。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 攝

  由于多年持續造林,塞罕壩可造林的地面越來越少。2017年以來,他們將土壤貧瘠、巖石裸露的石質陽坡作為攻堅造林重點,5年來累計造林10.2萬畝,林場內石質荒山全部實現綠化,林場森林面積增加到115.1萬畝。

  60年來,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用心血和汗水營造出世界最大人工林,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說:“守住、守好這片林子,讓它綠得更有質量,是我們肩負的重大政治責任!”

  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林場建立了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實現了衛星、無人機、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

  塞罕壩林場森林深處,有9座望海樓,分別住著9對夫妻瞭望員。

  51歲的劉軍、王娟夫婦就在這里從事防火瞭望工作。

  劉軍、王娟夫婦就在這座海拔1900米高的月亮山望海樓里工作。新華社記者 曹國廠 攝

  他們每天對望海樓周圍近20公里范圍內的森林進行定時瞭望,每15分鐘記錄一次瞭望情況,在重點時期夜間還要每1小時向林場防火指揮部通報一次林區火情。

  60年來,塞罕壩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這也是塞罕壩人牢記使命的精神所在。2017年12月塞罕壩林場建設者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2021年9月,林場又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塞罕壩的創業路,是播種綠色之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說,“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行動引領新變革,也必將給塞罕壩拓展巨大發展空間。

  2021年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推進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的實施方案》,全面開啟了“二次創業”新征程,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目標,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

  綠色,浸染了塞罕壩,也在中華大地上、在每個人心里生長。(記者李鳳雙 曹國廠 高博)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塞罕壩,“二次創業”責任編輯:吳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