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
從“神舟”“北斗”到“嫦娥”“玉兔”
再到“天宮”“天問”
中國人民
把對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無盡憧憬
寄托在這些美好的名字中
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你知道嗎?
1985年
中國科學家開始研制
中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并以一個中國傳統文化中
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
“北斗”命名
北斗七星自古以來就被用以
指引方向、分辨四季、標定時刻
↑2020年6月23日,我國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后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2004年
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
中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被命名為“嫦娥”
來自“嫦娥奔月”這則浪漫的古典神話故事
神話傳說和古典詩詞中
“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宮”
常常是代表著思念等情感的意象
↑2020年12月4日,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全景相機環拍成像,五星紅旗在月面成功展開,此外圖像上方可見已完成表取采樣的機械臂及采樣器。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月球車的命名
延續了“嫦娥”的故事
數百萬網友的票選結果
將月球車定名為“玉兔”
與“嫦娥”一道奔月
↑圖為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2018年4月
作為地月信息聯通的“天橋”
嫦娥四號中繼通信衛星
被命名為“鵲橋”
名字來源于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巡視器正常工作,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新華社發 徐駿 作
“神舟”意為“神奇的天河之舟”
又是“神州”的諧音
同時
又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
1994年初
這個名字最終從眾多的方案中脫穎而出
成為中國自主制造的載人飛船的名字
↑2021年10月16日,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中國載人空間站
整體被命名為“天宮”
這是炎黃子孫關于天闕最美好的想象
靜謐、安寧、和諧、美如天境
↑2021年11月19日,在北京故宮午門拍攝的中國空間站過境照片(軌跡為多張照片堆棧)。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
詩人屈原仰望蒼穹
發出“天問”
兩千多年后
以屈原長詩命名的天問一號探測器
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
完成了一次教科書式的精準著陸
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火星成功。這是航天科研人員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慶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祝融是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火神
三皇五帝時掌火之官
以火神的名字命名中國第一輛火星車
寓意點燃我國行星際探測的火種
是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跨時空融合
↑“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火面地貌。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名為“悟空”
取義“領悟、探索太空”
另一方面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猶如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探測器
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識別暗物質的蹤影
↑2016年12月17日,在江蘇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一名科學家向記者展示通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的觀測數據完成的一張全天伽馬射線圖。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2016年8月16日
被命名為“墨子號”的
中國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開啟星際之旅
墨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光線沿直線傳播
并設計了小孔成像實驗
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礎
↑2016年12月9日,“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里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臺建立天地鏈路(合成照片)。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羲和號”是中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從太陽女神羲和的神話傳說
到“兩小兒辯日”的經典故事
中國人對于太陽的好奇與探索自古有之
2021年10月14日
隨著“羲和號”成功發射
中國正式步入“探日”時代
↑2021年10月14日18時5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鄭斌 攝)
這些充滿浪漫和詩意的名字
寄托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
和對探索宇宙的浪漫想象
你最喜歡哪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