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我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正昂首闊步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內涵,深刻闡釋中國共產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新時代系列,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語出《史記·孝文本紀》,意思是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長期戰亂,人口減少,經濟蕭條,糧食短缺,恢復發展農業生產成為當務之急。漢初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措施,到漢文帝在位期間曾三次下詔減免田租。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先后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漢文帝十三年又下詔稱:“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今勤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為本末者毋以異,其于勸農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漢文帝認為,農業是天下之本,但現在辛勤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反而要交納租稅,這是沒有把“務本”(農業)和“事末”(工商業)加以區別,對于勸民務農的方法未能完備,應該免除農田的租稅。由于第三次發布的“其除田之租稅”沒有確切時間,是免除當年的田稅還是免除此后十余年的田稅,尚難以作出明確判斷。
經過漢文帝23年的勵精圖治,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大,由此開創了經濟富強、百姓安定、政治穩定的“文景之治”。
【解讀】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立足自身抓好農業生產,以國內穩產保供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工程,組織開展并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
盡管我們的“三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當前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看,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三農”向好,全局主動。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圍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新形勢、提出的新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基礎上,“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我們現在的使命就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更加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很多,要求更高,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我們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作者 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