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發展促進人權,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功走出一條符合時代潮流的人權發展道路,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14億多中國人民在人權保障上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專欄,聚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實施成果,講述中國人權故事,彰顯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國人權狀況好不好,關鍵看本國人民利益是否得到維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強,這是檢驗一國人權狀況的最重要標準。”
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持續制定并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推動我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護佑生命健康,一個都不能少
“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
“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
…………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一場規模空前、舉全國之力的生命救援隨之展開。
從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到100多歲的老人,從在華外國留學生到來華外國人員,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所說:“在人與病毒的斗爭中,最高的人權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
病毒變異,疫情防控形勢不斷變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追求卻從未動搖。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堅持動態清零,全力遏制疫情,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是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生動寫照,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的最好詮釋。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今天的中國,人民群眾公平享有健康權,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以前看病要進城,到了醫院還要排隊。現在在家門口的衛生服務中心就能享受到好的醫療服務。”今年54歲的李翠鳳是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向陽街道板橋村村民,談到近年來生活中的可喜變化,她首先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點贊,說那里的醫生懂醫術,也懂患者。
2021年10月,宣州區啟動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應用于全區19家鄉鎮衛生院、9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8家村衛生室、2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共228家基層醫療機構。利用智能輔診系統,醫生既可以看到患者的既往病例、用藥處方,還可以連線上級醫院開展會診。“我們衛生室的門診量由原來的每月近600人次,增加到每月超900人次。衛生室的醫療服務水平提高了,就可以讓村民們少些奔波,在家門口看病就醫。”宣州區貍橋鎮慈溪村衛生室村醫陶生福說。
補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短板,是我國持續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重要一環。據統計,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共建成縣級醫療衛生機構2.3萬個、鄉鎮衛生院3.5萬個、村衛生室59.9萬個,實現了縣、鄉、村全覆蓋。同時,對貧困患者實行了精準分類救治,截至2020年年底累計救治2000多萬人。
全面建成小康,一個都不落下
貧困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
初夏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黃馬河村,流水潺潺、青山疊翠。村民任官梅笑容燦爛:“我們村好山好水,種出來的線椒個頂個的紅艷!”任官梅身后,是成片的線椒田。田埂上方,一條硬化水泥路向山外延伸,新鮮線椒經由這里發往湖南、四川,成為廚師們青睞的食材。
時間回到2014年,黃馬河村還是樟村坪鎮唯一的省級貧困村,全村525戶,有100戶是貧困戶。2015年起,黃馬河村引進兩家蔬菜專業合作社,又抓住湖北省扶持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的機遇,流轉農戶土地,建設高山蔬菜基地,吸納貧困戶就業,年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里一共種了350畝線椒、400畝桃子、100多畝圓黃梨,還發展起中藥材種植和土雞養殖,每一項都能為村民增收。”村黨支部書記李永光介紹,加上光伏發電、合作社、蔬菜大棚租賃等,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30萬元。
如今,脫貧摘帽的黃馬河村,平地種菜、坡地種果、林下養雞;村民們房前有路、屋后有花,喝上自來水,用上智能手機,跳起廣場舞,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脫貧群眾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都有了保障,這不僅改寫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史,也創造了世界人權保障新奇跡。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小康,貴在全面。目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顯著縮小,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達4億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達到2.4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全社會養老床位數達813.5萬張……中國人民享有了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充分的人權。
中國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近1/5。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所創造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做法和經驗,為增進人類福祉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筑牢社會保障,一個都不掉隊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指出,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發展中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權保障。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就是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保障困難群體權利,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
“我們家遇到困難的時候,是政府的低保政策讓我們扛了過來。”重慶市江津區石門鎮金龍村村民駱書芬家里,院壩收拾得干凈利落,夫妻倆正坐在一起吃午飯,桌上有魚有肉。駱書芬說:“現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前些年,駱書芬的丈夫因意外致殘,駱書芬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外出務工,回家務農并照看小孩。石門鎮村級幫扶工作隊得知情況后,將其納入重點幫扶對象,定期走訪。2021年,江津區民政局提高社會救助保障標準,駱書芬一家三口每月能領到1845元救助金。
2021年8月,夫妻倆住的房子遭遇暴雨,成了危房。就在一家人犯愁的時候,幫扶工作隊上門解了燃眉之急:先是安排駱書芬一家入住安全的房屋,后又幫助夫妻倆改造老房子。如今,70多平方米的新房結實牢固、窗明幾凈,屋內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冰箱、電視、衣柜等也一應俱全。看著菜地里種的蔬菜、院壩里養的雞鴨、屋后擺放的蜂桶,夫妻倆時常展露笑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救助體制機制逐步健全,社會救助保障水平穩步提升,覆蓋城鄉、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完善。
當前,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分別惠及1157.7萬人和1471.7萬人;全國集中養育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697.4元;社會散居孤兒平均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1257.2元……民生保障網織得越來越密,各類特殊困難群眾都能感受到溫暖與關愛,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答卷也更顯精彩。
中國消除絕對貧困實現基本生活水準權,以發展促人權增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實行良法善治維護公民權利政治權利,促進社會公平保障特定群體權益,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新征程上,堅持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國共產黨必將帶領億萬中華兒女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為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