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富士山或將噴發?對我國有影響嗎
據日本時事社19日報道,日本警察廳已經開始為富士山的可能噴發做全面準備。知情人士稱,日本警察廳將購買防塵口罩分發給地方警察部門。警察廳認為,如果富士山噴發,火山灰不僅可能落在富士山附近地區,也有可能落在東京都市圈。
富士山為何可能噴發?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圖源:視覺中國
富士山距離上次爆發,已有315年
富士山高3776米,位于日本本州島中南部,東距東京約80千米,是日本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
近年來,不斷有新聞報道富士山開始有活動現象,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鄭景云的印象中,富士山最近一次大規模噴發還是在18世紀初。
據史料記載,富士山上一次噴發的時間在1707年,距今315年。資料顯示,當時火山連續噴發了16天,周邊數千平方公里火山灰彌漫,整個江戶地區(今東京)幾乎不見天日,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火燒和硫磺的味道。
“1707年富士山的噴發可能對日本當地的影響比較大,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典型。”鄭景云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沉睡300多年的火山,此次為何可能“蘇醒”?
針對此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儲國強表示,受內部地質活動影響,火山噴發是正常現象。
如果噴發,對我國有何影響?
鄭景云向記者介紹,富士山如果噴發,會給當地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火山灰不僅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還會對當地的水資源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同時,火山噴發帶來的大量溫度極高的巖漿涌到地面,也會破壞周圍的地質及生態環境。
“不過,富士山噴發對我國的直接影響可能不大。”鄭景云解釋,這是由于我國處于富士山的“上風地帶”,風從西向東吹,噴發產生的火山灰也不會“漂流”過來。但如果此次富士山噴發活動屬于“強火山噴發”,即可能通過大氣環流,牽動我國的降溫和降雨。
強火山噴發是指火山爆發指數VEI≥4的噴發事件。VEI指數反映了火山噴發規模的大小,指數是以一次噴發所產生的火山物質的總體積來衡量的,共有8個級別,分別是微(1級)、小(2級)、中(3級)、中大(4級)、大(5級)、很大(6級)、巨大(7級)、超級(8級),每增加一個級別,噴發總體積增加10倍。
鄭景云表示,強火山噴發將大量含硫氣體注入大氣層,這些氣體在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在平流層下部形成硫化物氣溶膠,氣溶膠與水汽混合形成火山云,從而影響降溫和降雨。“通俗地說,這團云阻擋太陽輻射,即造成降溫,如果其水汽充足,將帶來降雨。”
相關研究顯示,火山云將隨大氣環流在2至3周內迅速蔓延至全球,影響區域甚至全球氣候。通常情況下,一次強火山噴發會導致半球或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1—2 年內下降0.3℃左右。
影響范圍相比低緯度地區火山爆發小
考慮到大氣環流的運動,鄭景云表示,富士山位于中緯度地帶,其噴發帶來的影響一般較赤道區域的火山小。赤道地區的大氣運動從低緯度到中緯度再到高緯度,存在“三圈環流”現象,火山灰、氣溶膠等沖上平流層的火山噴發物能隨之到達更遠的地方,影響范圍更大。而中緯度地帶的火山噴發物流向高緯度地區,不容易流向低緯度地區,影響范圍較小。
“具體影響大小,還要看噴發情況。”鄭景云說。
鄭景云還向記者分享了一項低緯度地區火山爆發帶來顯著影響的研究——坦博拉火山噴發。
1815年4月,臨近赤道的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位于南緯8°15′)爆發,VEI指數為7,極大地影響了世界氣候。噴發造成的火山云減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低溫導致我國1815—1817年水稻、蕎麥等主要農作物大幅歉收。加之同時期歐洲和北美地區普遍寒冷、饑荒不斷,1816年也被稱為“無夏之年”。
事實上,不同緯度的強火山噴發帶來的降溫強度差異顯著。有研究指出,不同緯度強火山噴發后的1—2 年,我國溫度基本以下降為主,降溫強度存在顯著的區域與季節差異。
高緯火山噴發后的顯著降溫區域發生在東北和東南地區,冬半年溫度下降達1.2℃,夏半年溫度下降2.0℃;
中低緯火山噴發后,冬半年溫度的顯著下降區域發生在青藏、東南和東中部地區,幅度為1.3—2.2℃,夏半年溫度下降幅度比冬半年小;
赤道火山噴發后,冬半年溫度顯著下降區域發生在東北、東南和青藏地區,且降溫幅度均大于1.2℃,夏半年西北和東中部地區降溫幅度偏小。
此外,強火山噴發后第3年,部分地區還出現二次降溫現象,降幅甚至超過第一次。(實習記者 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