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街》劇照
“我家住在北京城,二環的里邊兒,中軸線鼓樓大街,往東一拐彎兒……”24日晚,京腔京韻的動人唱腔伴隨著陣陣三弦聲,從北京人藝首都劇場里傳出。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制作的京味兒話劇《簋街》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邀請展演劇目在此上演,為觀眾展示了在京城美食地標里的煙火人生與社會變遷。
舞臺成了“餐飲一條街”
說起“簋街”,北京人可謂家喻戶曉。這條東起二環路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西到交道口東大街東端的一公里長街道,聚集了100多家餐館,經過了三十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北京最具盛名的餐飲一條街。這條在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街道,在2020年進入了北京演藝集團藝術生產的視野當中,被改編成了戲劇,搬上了舞臺。
京味兒話劇《簋街》由著名京味兒編劇王之理執筆文學劇本,匯集了導演鐘浩、編劇楊碩、作曲戴勁松、舞美燈光設計任冬生、服裝造型設計耆娜、文戈等國內一線主創人員。著名演員、梅花獎得主侯巖松領銜主演,眾多實力派演員出演。為了在舞臺上呈現更真實的生活,劇組在創作、排練期間多次深入簋街采風。演員們還穿上廚師服,走進簋街飯店的后廚,切肉、炒菜、燉小龍蝦,體驗角色人物的真實生活與工作狀態。
三代人生活展現三十年城變
舞臺上的老北京故事從住在簋街的李家、金家等三代人的平凡煙火人生緩緩展開。
從小在南方長大的李澤誠,帶著“特殊”任務回到了北京。爺爺李一刀開在簋街的飯館“酒盈樽”,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由于經營困難,這家曾經輝煌的“簋街第一店”如今門庭冷落。可盡管李一刀的兒子李國華在南方把餐飲做得很大,卻因為和父親的矛盾,多年未回故鄉。在這條街三十多年的變遷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改變……
《簋街》從主角李一刀的視角出發,將“父子之情”“親家之道”“鄰里之義”幾組人物關系巧妙聯結,透過兩組平行時空,展現了簋街第一家飯館“酒盈樽”由起到落、又由衰向盛的酸甜苦辣,同時在舞臺上還原了簋街三十余年來的不同面貌。
劇中閃回的三個時間點對于北京和簋街也有著獨特意義:198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十年,簋街第一家飯店開業;1998年的世界杯,北京在簋街有了第一家大排檔,夜宵文化開始興起;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會,是標志著北京走向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的一年。觀眾可以在這些有著時代共鳴的畫面里,找到屬于自己的北京記憶。
京味兒文化呈現舞臺新表達
在人物塑造上,該劇呈現了獨屬于北京人的性格特質,真摯動人且極具親和力,讓角色形象生動鮮活又接地氣,引發了眾多新老北京人的共鳴。
舞臺設計上,該劇摒棄了傳統寫實的舞臺設計,為舞臺空間賦予更加多變的功能性以及更符合現代審美的美學設計,充分放大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北京元素和時代符號,又通過用心的細節布置,寫意化呈現北京世俗生活的一草一木,讓觀眾可以感受到屬于北京這座城市獨有的氣質與魅力。
音樂創作上,則緊扣劇目主題基調,特別使用了有濃厚“京味兒”色彩的北方傳統樂器——三弦,伴隨著京腔韻味的幾段演唱,帶領觀眾沉浸式感受北京城三十年的滄桑變化,又在旋律中敘述表達了不同年代下,父與子、鄰里間的矛盾糾葛和質樸的情感。
京味兒話劇《簋街》可謂從不同角度深掘京味兒文化來闡述人與城市的關系,向觀眾展現了從簋街到北京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和城市風骨,是一部有著京味兒話劇神韻,又通過新視角解讀表達的新京味兒話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