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爾冬升執導的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發布首支制作特輯,從創作的視角走近六十多年前“國家孩子”的故事。爾冬升導演及眾主創通過鏡頭,將“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從史書資料變成銀幕光影,只為讓更多觀眾了解這段真情往事,感受中華民族跨越血緣守望相助的無盡大愛。
為了全情還原真實原型,劇組與草原天氣斗智斗勇、在間距超百公里的場景間奔波、運送道具造風制沙……導演爾冬升都感嘆“可能是拍過的戲中最困難最復雜的一部戲”。盡管拍攝難度重重,但主創依舊不放過每一處細節,嚴格把控、用心打造,為觀眾獻上一部溫暖人心的電影。
一段真實的傳奇! 見證“國家孩子”在草原的生命延續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糧食不足的威脅,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將3000多名南方孤兒接到大草原,展開了一段跨越山海的生命接力。關于“三千孤兒入內蒙”,此前大家可能只從史書資料和新聞報道中有所耳聞,爾冬升導演及眾主創透過鏡頭,將這段充分體現中華民族跨越血緣守望相助的動人故事搬上銀幕,不僅希望更多觀眾了解當年的草原往事,更希望通過全情還原這段傳奇故事,讓大家感受“堅韌內斂的中國人,從來不懼怕天災和困難”的精神力量。
為了讓觀眾更沉浸到電影情節當中,更為了讓故事足夠真實、有血有肉,創作過程中,導演組研究了諸多資料,并找來內蒙古當地民族專家和歷史顧問交流,對不同年代的民族習俗做深入研究和了解,并且將這些細節盡數體現在電影中。
演員們也在拍攝過程中,親身體驗和感悟著這段真實、溫情的故事,也感受到內蒙古人民的質樸和善良:來到草原的孩子們,被非常自然地接納,和草原人民生活在一起成為家人;草原人民也貼心地不使用“孤兒”的稱呼,而是親切地叫他們“孩子”。
飾演草原母親薩仁娜的馬蘇感慨道:“當時的條件那么艱苦,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無私大愛。”草原阿爸伊德爾的扮演者阿云嘎則表示,草原張開了博大的胸懷,擁抱了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段守望相助的民族情義!
一場艱難的拍攝!爾冬升片場“斗智斗勇”變身“細節控”
作為一部故事發生在內蒙古草原的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整個劇組,大部分時間駐扎草原,輾轉各個場景,也經歷著極大的拍攝難度和制作難度。各個場景距離遙遠,最遠的距離超過100公里,這讓導演爾冬升感嘆:“場景的距離非常困擾,比我想象中的復雜,可能是我拍的戲中,制作過程最困難最復雜的一部戲。”
草原的自然環境也是極大的不確定因素,拍攝中不僅有變幻莫測的天氣,還有隨時起隨時停的風沙,因此導演也開啟了與大自然的“斗智斗勇”:時刻掌握天氣變化,盯緊日出日落時間,保證拍攝進度。
在置景、道具、鏡頭調度上,導演爾冬升展現出他對細節的極致把控,連場景中出現的文字都檢查到字體的粗細。為更好地表現環境,他調動道具組自制風沙,動用大量的鼓風機,同時反復試驗確認安全,并在拍攝時不斷安撫小演員情緒……這些“細節控”,展現出這部電影背后的用心,也讓主創將故事勾勒得更加真摯動人。
據悉,影片將于9月9日正式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