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思維方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鮮明體現。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科學思維方法,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進全黨思維水平的提高和實踐能力的增強,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是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戰略思維是一種謀劃全局、抓住根本、著眼長遠、權衡利弊的思維能力,是一種具有宏觀性、系統性、預見性、競爭性的思維活動。戰略思維要求正確把握和處理全局與局部、主要與次要、當前與未來、目標與手段、愿望與可能、利益與代價等方面的關系。戰略思維能力,是從全局的、長遠的、宏觀的高度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善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未雨綢繆、運籌帷幄的能力;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駕馭變化局勢、解決復雜矛盾的能力。戰略問題層次高、區域廣、矛盾多、變數大,由此決定了戰略思維的視野一定要很寬。只有寬闊才能胸有全局、一覽無余;才能洞察大勢,“不畏浮云遮望眼”;才能區分遠近高低、大小主次。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善于進行戰略思維是一項根本性要求。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這對戰略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都是極具戰略性的重大課題,需要高瞻遠矚、統攬全局的戰略思維來認識和把握,是錘煉和深化戰略思維的極好契機。這就要求在戰略全局上準確判斷,理清各種錯綜復雜因素的關系機理,提供戰略決策的科學依據;在戰略全局上科學謀劃,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制定出正確引導全局的戰略和策略;善于在戰略全局上贏得主動,戰略贏則開局贏,歷史主動首先是戰略主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戰略思維,體現在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來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實現戰略突破的典范。統籌重大實踐的戰略思維,表現在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充分利用百年大變局給民族復興新征程帶來的有利條件,謀勢運勢、占據先機、開創新局;表現在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因時因勢不斷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統籌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表現在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用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用高水平安全確保高質量發展,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歷史思維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最生動的教科書。歷史思維就是尊重歷史、思考歷史,總結歷史經驗、掌握歷史規律的思維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這正是對歷史思維的生動表述。歷史思維要求把歷史、現實和未來貫通起來,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確立歷史的連續性和階段性、漸進性和跳躍性、延續性和創新性相統一的觀念;要求把握歷史的主流和支流、本質和現象、普遍和特殊,辨析其中的區別和聯系,防止以偏概全、以末代本的傾向。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向歷史學習,突出強調歷史思維,要求堅定歷史自信。新時代偉大實踐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論和實踐課題,更需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從歷史中特別是黨的奮斗歷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怎樣才能經受長期執政考驗,跳出歷史周期率,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奮斗目標,必須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傳承和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永葆赤子之心、永續優良傳統。學史可以明理,歷史就是一面鏡子,生動地顯現著歷史規律;學史能夠增信,中國共產黨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奪取革命和戰爭勝利,靠的就是信仰的力量;學史有益崇德,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優秀人物,黨的歷史上的英雄先烈,都立起了一座座人格的豐碑;學史促進力行,歷史記載了開拓者、奮斗者留下的業績,后人更要創造新的業績。
確立歷史思維,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表現在對歷史規律的自覺遵循上,依據唯物史觀推動歷史變革;表現在對歷史大勢的深刻洞察上,把握好每個階段的歷史大勢;表現在對歷史機遇的準確把握上,認清機遇更具有戰略性、可塑性;表現在對歷史障礙的堅決破除上,真刀真槍推進改革。
把握矛盾、促進轉化的辯證思維
唯物辯證法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就是辯證思維方式。辯證思維要求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用客觀、發展、全面、系統的觀點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切忌主觀、靜止、片面、極端、碎片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的實質是矛盾思維,核心要求是在各種事物的矛盾對立中把握矛盾的連接和統一、依存和轉化。辯證思維要求準確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內在聯系,看到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不把二者割裂開來,在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探索中走出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康莊大道。辯證思維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并且及時掌握矛盾主次方面的轉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著許多深刻復雜的矛盾,對堅持好運用好辯證思維提出了更為重要的要求。在經濟建設領域,處理好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關系。在政治建設領域,處理好社會主義民主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民主形式和民主內容的有機統一。在文化建設領域,處理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在社會建設領域,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系,以經濟快速發展支持社會長期穩定,以社會長期穩定保證經濟快速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處理好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生產力的關系,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辯證思維作出許多重要論述,充滿著唯物辯證法的智慧。比如,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上要求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強調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又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要正確處理活力和秩序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既充滿活力又擁有良好秩序,呈現出活力和秩序有機統一。”統籌活力和秩序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在管與放之間,因時因地、因事因勢,收放自如、進退裕如。
勇于開拓、引領時代的創新思維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人類實踐活動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實踐的本質。創新思維就是追求創新、引導創新、促成創新的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在常規思考與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敢于超越常規、開辟新徑,提出新的創造性思路。創新思維突破了一般的認識水平,發現了以往沒有發現的事物聯系,在習以為常的領域找到了創新的突破口。創新思維不僅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以思維的方式構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創新思維不是天馬行空、毫無根據,而是在現實和不可能之間開辟可能的創造空間。創新起源于問題,創新存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新思維要求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擺脫因循守舊、思想僵化,打破經驗、本本、權威的束縛,敢為人先、開拓創新。
當代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樣的時代條件必然大力呼喚創新思維,也必然需要有力增強創新思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變化前所未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唯有以創新思維把握這一“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對象,在新時代新征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提出具有原創性的思想,才能引領新時代偉大實踐,實現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和標準的創新思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的鮮明旗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回答“世界向何處去”時代之問的創新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這集中體現了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創新思維的精髓要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這一表述,既將新時代更加突出的守正創新精神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精神融為一體,又形成了具有新時代底蘊的創新思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都要求守正創新,都要體現為守正創新;守正創新,遵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又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要在守正和創新之間保持相互貫通和相互轉化,豐富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內涵。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相統一,體現了一種歷史思維,這就是對傳承和弘揚黨的歷史經驗的堅守,并且要續寫新的歷史篇章,是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的反映;體現了一種辯證思維,這就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尊重實際而不僵化,認識論和價值觀的統一,守正和創新的統一,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守正的追求;體現了一種實踐思維,這就是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矛盾;體現了一種創新思維,這就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
依法治國、現代治理的法治思維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進行治理。”法治思維的根本,就是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決不允許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不能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違法不究。
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包含著極為豐富和深刻的法治思維。增強法治思維,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礎工程就是建設法治中國。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衰。進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增強法治思維,最重要的是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帶頭遵紀守法、捍衛法治,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領導干部還要善于用法,自覺提高運用法律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
防范風險、掌握主動的底線思維
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憂患意識是底線思維的前提,底線思維以憂患對象為底線。“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底線思維掌握事物性質的邊界,保持事物的性質不發生變化,防止突破底線,全力守住底線。堅持底線思維,就是客觀地認識事物的界限,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準確地確定現實的界限;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趨利避害,牢牢把握主動權;以不失足、不失策、不失守為前提,重在創造更大發展空間、更快發展步伐、更多發展效益;懂得突破底線可能帶來的危害,有備無患、防患未然,預先布局、處變不驚;掌握大勢、駕馭風險、把握全局,做好應對最嚴峻局面的思想準備。
新時代強調底線思維,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內在要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越向前推進,就越會出現“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就越要準備及時處置難以預料的風險和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挑戰。因此,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如履薄冰,完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預案,“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決不能在重大問題上犯戰略性、顛覆性錯誤。有了高度自覺的底線思維和相應對策,即使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來臨,也能扛得住、過得去。底線思維是化危為機、轉危為安的必要條件,只有時時警惕、謹慎防范,才能在危機出現時有效應對。事物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正是由于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因癥施策、有的放矢,才能變不利為有利、變劣勢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底線思維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指出:“各種風險我們都要防控,但重點要防控那些可能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全局性風險,這是我一直強調底線思維的根本含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也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要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又要穩住底線、守牢底線、強固底線,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作者: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 顏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