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記者走進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瓊結縣下水村,在江瑟農產品專業合作社,20多位村民正在蕎麥加工車間,緊鑼密鼓地加工蕎麥粉。
巴桑羅布舉著手機走進來,一邊將鏡頭對準大家,一邊說:“大家看一看,我們這里多熱鬧。今年村里的蕎麥又豐收啦,大家正在忙著加工蕎麥粉呢。蕎麥是我們村的富民產業,只要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的蕎麥產業一定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錄完小視頻,巴桑羅布又回看了一遍,露出滿意的微笑,隨即把視頻上傳到本地“文化銀行”App。不多時,全村人都在手機上看到了他的作品,聽到了他的聲音。
“文化銀行”是一款集簽到學習、視頻分享、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等功能于一體的線上綜合學習平臺。今年6月,瓊結縣通過“微瓊結”公眾號正式上線該服務。截至目前,注冊會員突破9200人,平均每天活躍在線用戶達4000人。
下水村黨總支書記西洛旺堆說:“‘文化銀行’可是個好東西,能讀文章、答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學國家通用語言,還能攢積分,用積分在村委會和縣城的定點超市免費兌換生活用品,10個積分就相當于1塊錢哩。里面很多視頻都是群眾自己拍的,發生在身邊的事,很接地氣。”
“你看嘛,前兩天我在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會上錄了一段小視頻,一下子就掙了30個積分,現在全縣人都能看到我的視頻。”扎西班旦拿出手機,打開“文化銀行”,拉著記者看,還告訴記者,他今年已經用積分兌換了香皂、毛巾、抽紙、洗潔精等不少東西。
自系統上線以來,瓊結縣農牧民群眾每日簽到學習總次數達28萬次,群眾投稿學習視頻1.5萬余條,學用“文化銀行”已經成為當地農村生活新風尚。
有著30年黨齡的普布卓瑪也是“文化銀行”的忠實用戶。她的學習積分達到2772分,是下水村的最高分。記者去她家走訪時,她手機里正播放著教農牧民群眾用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小視頻。她正一邊看視頻,一邊記筆記。普布卓瑪說,現在每天通過“文化銀行”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已經成了習慣。
她還把自己的學習感受,把參加宣講會、合作社集體勞動、志愿服務活動的經歷,都錄成小視頻傳到“文化銀行”,她已經發布了95個作品。“一邊學習一邊攢積分,既學到了黨的理論政策,又能兌換實用的物品,多好的事情。”普布卓瑪笑著說。
當晚8點,是下水村每周一次的農民夜校學習時間。這一次,下水村把夜校辦在了村頭的茶館。駐村工作隊干部晉美堅參用藏漢雙語在白板上寫下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相關內容。隨后,鄉村振興專干普布倉決擔任授課老師,先是解釋詞句含義,然后帶著大家領讀:“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
黨員們全神貫注齊聲跟讀,聲音洪亮。隨后,大家在筆記本上用漢、藏文和拼音三種方式邊寫邊小聲默念。看到大家基本能讀寫這些句子后,駐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杜海燕便拿出每個人的“‘文化銀行’積分存儲及兌換存折”,在上面登記學習情況,并在手機“文化銀行”現場為每人添加30個學習積分。
杜海燕說:“‘文化銀行’可以線上線下互通,參與線下學習活動也能在線上積分。學員每上一次課并達到學習目標,現場就為他們加分,這樣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近期,我們在‘文化銀行’里推出了‘學習二十大,勇闖二十關’闖關答題搶紅包活動、農牧民宣講員短視頻大賽等線上活動,群眾參與積極性非常高,每天最多能審核發布群眾創作的小視頻500多條,比學趕超的氛圍很濃,真正做到讓黨的二十大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瓊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邊巴說。(光明日報記者 尕瑪多吉 杜倩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楓)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27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