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攜手努力,共同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15日,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向正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高級別會議開幕式致辭時這樣強調。
這是習近平主席連續3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際大會上發出中國聲音,再次向國際社會展現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中國主張,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們正站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有報告顯示,1970年以來,全球受監測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69%,約100萬個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2020年9月,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他特別強調,我們要切實踐行承諾,抓好目標落實,有效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峰會上發表主旨講話時呼吁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并宣布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等一批務實的東道國舉措。
2022年12月,在本次大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四點主張”——“凝聚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共識”“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進程”“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維護公平合理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全球秩序”,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推動力,再次表明了中國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邁上新臺階的堅定決心。
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做行動派。
2020年講話中提出“切實踐行承諾,抓好目標落實”;
2021年講話中強調“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今年的講話中倡議“將雄心轉化為行動”。
行動才有力量。我們不僅提出了明確的中國主張,更付出了切實的中國行動——
昆明大會一年多來,更多珍稀野生動植物在國家公園自由生長,一北一南分別位于北京、廣州的國家植物園相繼掛牌,碳達峰碳中和的一系列部署正在落地……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超過陸域國土面積30%的生態保護紅線、近萬處各類自然保護地、日益完備的種質資源庫和基因庫,正守護著寶貴的自然財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
對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進行科學謀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
未來的中國,將以更加扎實的舉措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與世界同舟共濟。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
《生物多樣性公約》196個締約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生物多樣性治理面臨的主要挑戰和執行能力各異。作為主席國,中方將努力推動各方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目標和承諾可行可達,經得起時間檢驗。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每年夏秋之交,小小的北京雨燕開始遷飛,最終抵達南非高原。在它們眼中,地球是一個整體,一路穿越的37個國家不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家園。
凝聚共識,相向而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終會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