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作者:彭超(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鄉村振興中心主任、研究員)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些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同樣體現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指引。
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趨勢也不會改變。面對巨大的人口規模及糧食需求,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農村人口規模巨大,人地關系緊張,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要加快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包容小規模農戶的農業現代化。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雙輪驅動。我國已經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決定了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富裕,城鄉之間資源稟賦不同,發展基礎有差異,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也有待健全。同樣是農村地區,也要考慮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同時從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上下功夫,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突出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塑形”“鑄魂”雙管齊下,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明確提出,展望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為此,必須厚植農業農村現代化物質基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要求我們既要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質量效益競爭力提升,依靠科技進步集約式內涵式增長,又要發展鄉村產業,促進農業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顯著提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塑形”,同時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鑄魂”。尤其是,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把傳統的文化禮儀、道德觀念有效融入鄉村治理當中。
利用和保護并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資源是動態利用的問題,環境是靜態保護的問題,生態是物理界限的問題。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淡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且時空分布極不平衡,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0%,近一半木材依賴進口。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國情農情,決定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能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施農藥和化肥,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同時,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加快綠色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發揮農業農村碳匯作用,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金山銀山。
強化農業國際合作,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當前我國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有益經驗和智慧,積極主動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要推進農業對外合作全方位展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在全球減貧治理中貢獻中國方案和智慧。
我國現代化的后發性,決定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扎實推動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厚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高水平農業對外開放。新征程上,讓我們書寫好新時代“三農”工作新篇章,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1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