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100多種重點產品產量居全國前三位。但山東的產業結構卻是傳統產業占比高達70%,要想讓山東經濟更高質量發展,傳統產業如何發展是關鍵。山東是如何做的?先去看看山東的傳統的紡織服裝產業。
個性化的服裝流水線
進入12月,位于山東即墨的這家服裝企業又接到了一批新訂單,這些訂單大的有3000件,最小的只有50件。
青島瑞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程紅升:這種小批量的柔性訂單,現在基本上占到了訂單總量的70%以上,也帶動了我們全年產值預計可以達到2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
逆勢增長,是如何做到的?
山東是全國紡織服裝產業第一大省,一直以來,很多企業都是以出口加工為主,拿到大訂單才能有賺頭。就拿瑞華來說,之前所接的外貿訂單都在10000件以上。
青島瑞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程紅升:因為現在是一個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消費者對于款式還有面料的需求都各不相同,我們之前單一的大批量、同一化的產品競爭力明顯不足,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庫存積壓,庫存數量多的時候能達到幾十萬件。
來料加工、大批量、同質化是瑞華的痛點,也是山東大部分傳統企業面臨的普遍難題,如何破解?記者在青島即墨區工信局發現了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工信局互聯網發展服務科科長 吳明:每年設立專項資金,對于參與工業互聯網改造的企業給予25%的財政補貼,對于有十大雙跨平臺等優質服務商參與改造的項目給予軟硬件投資額40%的補貼,幫助企業從生產管理、設計、銷售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升級。
不只是青島,今年以來,整個山東都在推動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化技改,山東省級財政設立3000萬元引導資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設立專項資金幫助企業進行升級改造。
在政府支持下,青島即墨有400多家企業選擇了擁抱工業互聯網。瑞華就第一時間牽手全國排名第一的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小單快反”柔性生產線的改造,同樣一條流水線,可以同時承接多款服裝的生產,實現了大規模定制的轉型。
青島瑞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程紅升:基本達到了大規模按需生產,實現了零庫存的狀態,企業的管理效率提升了80%,訂單也有了30%的增長,這里邊國內訂單占到了八成以上,企業整體效益也有20%的提升。
集采集銷 小集群也有大能量
山東的傳統產業多,產業鏈條上的中小企業更多,如何實現整個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整體提升和高質量發展,山東打造了一個“加載”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產業集群。
這幾天,在德州市平原縣,20多家企業正在共同趕制一批出口德國的機床附件訂單。
山東平原征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 高通:我們這筆訂單價值4000萬元,采取統一采購、統一監測、統一檢驗、統一商標的方式,大家共同完成。
德州平原被稱為“中國機床附件之鄉”,一個縣就有300多家機床附件生產企業,雖然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但是多數企業個頭都很小,采購原材料一個環節,就有苦難言。
山東平原縣科技和工信局局長 張培志:優質的鋼材資源一般都掌握在大企業手中,小企業單獨采購的話,廠家根本不會發貨,他們只能買一些次一等的鋼材。
經過認真核算,當地政府發現,這些企業每年消耗優質鋼材超過10萬噸,如果大家合起伙來集中采購,在供貨和競價上都會有優勢。在政府牽頭下,一家集采公司應運而生,每半月匯總一次企業需求,統一采購。
成本下來了,但新問題又來了,300多家企業,需要的物料有十多萬種,統計清楚每一家的需求,精準匹配是個難題。
山東平原征宙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 高通:雖然大家都是采購鋼材,但是需要的品類、厚度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這一種類型的鋼材,我家需要五噸,他家需要三噸,300多家挨個統計一遍就很麻煩。
如何將十多萬種的物料,快速歸納整理、精準匹配?平原縣政府牽頭搭建了一個全新的機床附件工業互聯網平臺,這個平臺鏈接了所有300多家企業的原材料、生產、銷售全流程工業數據,進行大數據整合計算。
山東省平原縣科技和工信局局長 張培志:從各家企業拿到訂單開始,生產各個環節需要什么材料,這個數據自動產生,自動歸類,統一到工業互聯網平臺上來,基本可以做到零延時,快速滿足企業的采購需求。
初步估算,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一體化改造,目前集群內企業的采購成本整體降低了10%,交貨周期縮短了五分之一。現在,隨著集群企業間的黏性也越來越大,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余料共享、設備共享、產能共享、品牌共享等功能陸續被開發并應用,今年集群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
數字賦能提速 山東3年將改造2萬家企業
工業互聯網賦能傳統產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升級,今年以來在山東全面推進,截至目前,山東打造了4個國家級跨區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18個特色專業型平臺和115個省級平臺,這些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鏈接了成千上萬家傳統企業。
在榮成,圍繞房車搭建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了上下游700多家企業,一條產線可以自由組合出200多種車型,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在萊州,政府通過技改補貼、人才引進、項目審批幫辦等方式優化營商環境,推進20多個生產線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推動工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提升。
在山東全省今年起實施的“工賦山東”行動,計劃3年內轉型改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萬家以上。每年培育100家以上智能工廠,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中應用工業互聯網的比例達到45%左右。
山東省工信廳工業互聯網處副處長 張旭:我們將建立健全市場化推進機制,做大做強“雙跨”平臺,著力培優行業平臺,推動工業互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規模化應用,加快構建“大企業共建、中小企業共享”的生態。
引領高質量發展 新經濟未來可期
數字強省,已經成為山東發展的重要戰略,今年以來,數字化賦能促進山東工業平穩增長,工業經濟彰顯了韌性與活力,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前11個月,山東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4%。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四新”經濟投資同比增長13.5%,占全部投資比重54.2%。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技改項目超過了5萬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覆蓋面已經達到70%以上。通過打造“產業+配套、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的數字產業生態,利用數字技術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賦能傳統產業,加速新舊動能轉換步伐,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動能轉換推進處副處長 尤加鵬:實施全鏈條協同、全要素賦能,推動土地、能耗、資金、智庫等要素跟著項目走,“一項目一策”抓好推進落實,保障項目早達產、早見效,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與此同時,山東正在加快塑造以產業鏈、產業集群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已經形成動力裝備、軌道交通、智能家電等143個“雁陣形”產業集群,總規模達7.2萬億元。
今年1—11月,山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近七成行業保持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增勢良好,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4.5%,引領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
(總臺央視記者 張勤 岳群 朱繼華 張昊 山東臺 于凡 即墨臺 德州臺 平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