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主創走進中國人民大學路演,導演鄧超表示,該片本來準備在去年國慶檔公映,但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改在今年2月17日公映。“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適應的。”看到電影受到了大學生們的熱烈歡迎,鄧超激動地說,“現在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輕松,如果用生命來丈量的話,這部電影是有刻度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部電影,我覺得我們這次拍了一部好電影。”
片中角色多次改名
“現在我的心情有點忐忑。”當放映結束后,出現在臺上的鄧超這樣說道。“電影好看嗎?”“電影真的好看嗎?”電影真的真的好看嗎?”在三連問后,聽到臺下大學生們的熱烈掌聲,鄧超高興地說,“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導演,對自己還是有點沒信心。”
有學生提問,影片中的角色有原型但為什么沒用原名?導演俞白眉回答,“我們也希望用原型的名字,這個電影比大家想象的波折多了一些,但依舊努力把故事還原給大家。”
鄧超則表示,影片“原本定在去年國慶上映,但后來史無前例地在大年初三上映”。最后改檔至2月17日公映。拿鄧超飾演的角色為例,原來的名字叫蔡新華,現在出現在銀幕上的角色,改成了戴敏佳。
俞白眉幽默地說:“我們的朋友郭帆、吳京拍了一部《流浪地球》,我們開玩笑說我們拍了一部電影叫《流浪的球》,我們也一直在流浪。我們面臨沒有看過的人給這個電影很多批評,讓很多人沒有辦法知道這部電影的樣子。希望大家幫我們傳播一下,這部電影不像大家想象的這么糟糕。”
乒乓球打法設計了80多種
說到壓力,鄧超坦言自己的確壓力很大,《中國乒乓》是他做導演以來最難的一次。他和俞白眉花了五年時間采風、采訪業內人士、整理出七八十萬字的素材、觀看各種紀錄片、多次修改劇本,還帶著一幫零基礎的演員苦練了8個月的乒乓球,光是教練就找了18個,球的打法更是設計了80多種,因此拍攝時,這些演員打乒乓的戲全是親自上場,沒用一個替身。“就是為了拍出一部能得到觀眾認可的電影。”
《中國乒乓》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男乒跌入低谷,在從國外回來的教練戴敏佳(鄧超飾)的帶領下,克服困難,努力拼搏,最終走出低谷期,并在1995年天津世乒賽上演絕地反擊、重新奪回“斯韋思林”杯的故事。
展現中國民族的勤奮精神
鄧超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國乒”兩個字本身就很吸引人,很振奮人心。很多體育項目發達的國家,都有相關題材的優秀電影,比如《絕殺慕尼黑》等。“乒乓球是我們的國球,我們有責任把它拍好。”
不過鄧超并不想拍一部單純的體育電影,“我們更希望能通過這個故事,講一個人如何在逆境下面對失敗,直面苦難,最終反敗為勝的意志和品格。”“我相信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一些低谷期,我自己也有。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直面它。”因此,鄧超把故事獻給“每個不被看好的人”。
俞白眉也表示,電影最想表達的就是一個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失敗是永恒的,勝利反而是曇花一現。我們就是要擅長面對失敗,得咬著后牙槽往前走。此外,我們還想表現中華民族的勤奮精神,勤奮是中國人的底牌,是我們最相信的東西,是我們骨子里的東西,因此當我寫到‘中華民族是最勤奮的民族’這句臺詞時,我真的流淚了。片中中國男子乒乓球隊員展現出來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
活動現場,一位從小就練習乒乓球的男同學站起來發言,他說自己看了電影后很感同身受,“這部電影中的幾位工作人員跟我是從小一起練球的,我感到很親切。片中的很多場景我都很熟悉,記得有一次參加北京市的比賽,我先是輸了一場,第二場一開始也是大比分落后,這時候,邊上坐著的我媽就把眼睛捂起來,不敢看。電影中也出現這樣的場景,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憶。”
俞白眉說,自己偷偷進現場看了電影,發現人大學生笑了60多次,“原來我們以為年長的觀眾喜歡這部電影,沒有想到年輕人更加喜歡,我現在更加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