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場惡戰(zhàn)”“我們的難度很高”“太難了”……是什么讓郭帆導演在拍攝現(xiàn)場眉頭緊鎖,連連叫“難”?在震撼壯觀視效鏡頭和考究逼真的道具置景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艱辛?日前,電影《流浪地球2》發(fā)布“難!難!難!”特輯,主創(chuàng)們向大家揭開影片攝制過程中所歷經(jīng)的各種挑戰(zhàn)與考驗。
據(jù)美術指導郜昂透露,此次共制作了近十萬件服裝、道具,置景展開總面積超九十萬平米,“在第一部里面,一個外骨骼裝甲的開發(fā)就用大概半年的時間。到第二部里,這種難度級別的道具只是一個背景的元素,甚至都到不了稀有道具的程度。當一個背景道具的細節(jié)要求和級別都到這種程度的時候,可想而知在拍特寫和植入UI的時候是什么樣的一個難度。整體的難度和量級都在不斷疊加。”
四年里,全體劇組人員用自己對科幻電影的熱愛與堅持,完成了制作出一部中國科幻電影的探索與挑戰(zhàn)。“挑戰(zhàn)就是累啊”,導演郭帆感慨道,“忙到?jīng)]有時間停下來嘆氣”。主創(chuàng)們表示,即使制作不易,但是看到影片能收獲觀眾共鳴,帶來力量和陪伴,“所有的努力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排一天排不好那就排兩天,兩天排不好那就排一個月,也得把它排得非常精細。”在這樣一部承載著無數(shù)人夢想與心血的作品中,“難”不僅是現(xiàn)狀,更是一種選擇。為了能給觀眾們帶來一部更好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選用了更復雜、同時效果也更好的故事結構創(chuàng)作劇本,郭帆導演直言“像是寫了三個片子”。而劇本的復雜程度也與美術道具和后期視效的工作量息息相關,兩位視效總監(jiān)徐建和丁燕來都紛紛表示“這個量太大了”,幾乎“不可能完成”。
電影《流浪地球2》的原著、監(jiān)制劉慈欣老師曾說,“一個真正好的科幻片應該看起來像紀錄片”,郭帆導演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鏡頭的真實感。然而想要真實模擬出宇宙中的太陽光很難,光源的亮度、距離甚至輔光都必須非常精確;想要在水下場景真實拍攝也很難,不僅有設備的限制還要清除所有安全隱患;想要做出近乎實拍的成片效果則更難,除了攝影與燈光的縝密配合,視效和場景制作的精細程度也必須盡可能做到最好。
“我們的標準幾乎是一致的”,美術指導郜昂說,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做到我們現(xiàn)有能力范圍內(nèi)的最高標準”。26家視效公司,三千多個視效鏡頭,一萬多件道具設計圖紙,兩萬余位臺前幕后的電影從業(yè)者經(jīng)過整整四年的共同努力,才造就了又一部屬于中國人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
有人說,“圖恒宇和馬兆重啟的不是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而是愛與信心”;有人說,“五十歲以上的航天員炸掉的不是月亮,而是對太陽系的思念”;還有人說,“這雖然是一部硬科幻,卻不失細膩、溫柔、詩意”。而很多專注于不同科研領域的專家學者也都在觀影后霸氣喊話,“你們負責想象,我們負責實現(xiàn)!”主創(chuàng)們對此也深受打動,郭帆導演回應道,“正是因為我們國家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才能讓觀眾相信電影中出現(xiàn)的新興技術。戲內(nèi)戲外,中國科技都讓中國科幻電影充滿底氣”!
在電影《流浪地球2》歷經(jīng)的四年間,“難”和“累”雖然大家都說了很多次,但卻從沒說過一句“放棄”。參與過兩部影片的領銜主演吳京說,“其實我們做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一次冒險”。劉德華先生也感嘆道:“雖然辛苦,但是我們一定會到達我們需要到達的地方!”